圈内无臭味、猪粪变沼气、污染零排放
生态养猪的三个泉州样本
“猪—沼—果”技术基本实现“零排放”,沼气自用,沼液沼渣用于施肥。
本报讯 (记者 王丽虹 谢宜萱 /文 戴涵琦/图)提起养猪场,不少人的第一印象都是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然而,近日记者走访的南安市三家养猪场却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分别采用“猪—沼—果”技术、“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和“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技术,将养猪场改造成生态循环农场:猪粪变成了生物有机肥,污水变成了清水并可循环利用,还能产生沼气资源。
这三家养猪场的改变,只是泉州市生猪养殖场走向标准化、生态化的一个缩影。记者从泉州市农业局获悉,泉州市正在大力推广生猪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其中“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和“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是南安市创新运用的治理生猪粪污的最新技术,通过在南安两家养猪场试点运行,今后将向全市推广。
走访
“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技术:
粪污处理变清水 循环利用洗猪舍
11月29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安金淘镇的南安市恒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距离生猪养殖区不远的一处空地上,建有一排特殊设备和池子,从生猪养殖区排出的猪粪水通过管道进入这些池子和设备,利用天然有机酸集成技术进行除臭和降解,最终实现达标排放或尾水回用零排放的目标。
记者在现场看到,“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的设备有6台,处理池有6个。猪的排泄物通过滤粪柜与分离机分离出液态和固态两种,固粪通过阳光塑料大棚发酵和晒干后作为肥料出售;液态废水进入收集池后,添加有机酸净水砖,随后进入有机酸降解池进行降解,再通过深度降解器氧化还原、气浮后进入有机酸消毒净化池,最后通过有机酸净化调节器排出清水。
记者用矿泉水瓶接了一瓶处理过后的水,原本乌黑发臭的粪水经过一系列处理已变得清澈透明,与自来水的颜色无异,这些水可循环利用于冲洗猪舍。
猪粪变废为宝制成有机肥
“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技术:
木屑吸附猪粪尿 制成生物有机肥
11月30日上午10点多,记者来到南安市新林前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该养猪场位于南安眉山乡高田村,坐落于半山腰上。走进这个存栏1500头的养猪场时,几乎闻不到刺鼻的粪臭味,在养猪棚内也看不到湿答答的粪便,这是如何做到的?
该养猪场老板叶茂灿介绍,今年5月他们开始使用“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技术,从猪喝的水开始进行处理,养猪场引进一套活性小分子水处理设备,可以将山泉水处理成小分子水,然后加入PS生物能原液,该原液可以抑制有害细菌,改善禽畜体内肠道的生理反应,从而减少猪粪便的臭味,还能提高猪的健康指数,使猪的肉质更鲜美。
据介绍,利用木屑来吸收猪的排泄物,也能进一步消减猪粪散发的臭味。养猪场采购大量木屑,每次在猪舍的排泄区铺撒约1厘米厚,这样一来,猪的排泄物就会被木屑吸附。整个猪舍地面因此保持干燥,不仅大大降低臭味,也不需要常用水冲洗。
吸附了猪粪的木屑被送到附近的堆肥场,每日早晚喷洒养护液,采用自然荫式堆肥技术,每7天用小铲车翻搅一次,反复三次,21天后即完成了生物有机肥的制作。这些生物有机肥可销售给菜农、果农。
“猪—沼—果”技术:
猪粪发酵变沼气 沼液沼渣当肥料
11月30日下午,记者来到南安蓬华镇山城村,这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村附近有一个家庭农场,里面养了900头猪。养了如此多的猪,却没有一点臭味,这是怎么做到的?柳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郭湖海揭开了其中的奥妙,原来他们采用了“猪—沼—果”的生态养猪技术。
郭湖海介绍,农场从1991年建成至今,共投建了10个沼气池,猪的排泄物流入沼气池,发酵后产出沼气与沼液。沼气池内延伸出一条条塑料管通往不同方向,将沼气供给附近居民用作燃料。沼液、沼渣当中含有氨基酸及铜、铁、锌等微量元素,可当成肥料,“我们有320亩的果园,这些沼渣刚好可以用来给果园施肥,真正做到了场内无污染零排放。”
采用“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猪粪水可“变”清水,循环冲洗猪舍。
现状
400多家规模养猪场 过半采用“猪—沼—果”技术
据统计,目前全市存栏2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有400多家,每天可出栏猪近5000头,其中过半规模以上养猪场已采用“猪—沼—果”生态养殖技术,以此解决养猪场粪便污染问题。
“所有的养猪场都禁止未经处理,直排污水。”泉州市农业局畜牧饲料科工作人员介绍,部分养猪场虽未采用“猪—沼—果”技术,但均有参照工业治理的模式,即建设多级沉淀池、调节池、沼气池、曝气池和氧化塘等环保设施,购置固液分离机、沼气发电机等环保设备,以求达标排放。“一些养猪场由于规模扩大,还未能达到环评要求,只有积极推进泉州市生猪养殖场标准化改造,才能切实解决生猪养殖面临的污染问题,促进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
优势
节水:一年少用数千吨水
相比传统的养殖方式,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技术都有哪些优点,泉州市农业局专家对此进行了介绍。
生态养猪可以大幅节约用水,以南安恒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为例,原来该厂每天要使用25吨水来清洗猪舍,使用天然有机酸降污除臭技术后,每日可节约80%的用水,大大节省了成本。叶茂灿也为记者算了笔账,以往用水冲洗猪舍,每天至少冲洗一次,一年会产生约3500吨污水,采用新环保技术后,利用木屑清理猪排泄物,基本不用使用水冲洗猪舍了。
卫生:每年省上万元消毒投入
“为了提高猪群免疫力,以前每周都要对猪舍进行一次消毒,采用新技术后,消毒这个环节可以省去。”吕良英介绍。
无独有偶,叶茂灿也表示,过去每个月他都要给猪喂食保健药物,运用新技术后,减少了保健药的使用,每年可以节省1万多元的费用。
增收:卖生物肥年入20万元
猪粪放对地方就是宝。叶茂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生产生物有机肥需要用到木屑、养护液,由一名工人专门负责铲木屑和搅拌等,每吨成本250元左右。按目前1500头的存栏量,养猪场每月可生产生物有机肥25吨以上,经粗略估算,每年可以增收20万元。
环保:实现“零排放”
采访中记者发现,三家养猪场采用不同的生态养殖技术,但殊途同归,基本都能实现“零排放”。采用“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技术,猪粪经过固液分离柜自渗过滤获取有机肥,污水“变”清水用于循环利用,猪棚的臭味也比过去降低了一半以上。使用“干式无臭零排放养殖”技术,同样可以做到污水“零排放”,猪的排泄物均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实现变废为宝,臭味也大幅降低。而“猪—沼—果”技术也基本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沼气自用,沼液沼渣用于施肥。
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将猪粪“变成”有机肥和清水
瓶颈
养猪户对新技术知之甚少
既然生态健康养殖模式优势明显,为何“天然有机酸除污降解”和“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技术目前全市只有两家养猪场试点运行。
市农业局畜牧饲料科工作人员表示,目前部分仍采用传统治污措施的养猪场对新技术的了解甚少。因此,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将加大对这些养猪场的宣传推广力度,让养殖业主更加了解这些新技术。
前期投入成本较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三家养殖户采用新技术所需投入的改造成本均为四五十万元,前期高额的投入让一些生猪养殖户“望而却步”。
柳晖家庭农场的农场主郭湖海表示,他听说过这些新型的生态养猪技术,但目前暂未考虑投用:“我的农场规模比较小,使用最新技术还需要额外投资四五十万元,这样不划算。”
洛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生猪养殖户也表示,他对新型的生态养殖技术挺感兴趣,但目前还处于观望状态。因为如果采用,前期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对养猪场进行改造,收回成本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短期内对他来说有些困难。
“干式无臭零排放健康养殖”利用木屑铺地吸收猪的排泄物,既除臭又可节约大量水。
政策
2018年底完成标准化改造 未达标的养猪场将被关闭
“2018年底前,未通过环评认定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养猪场将被关闭。”市农业局畜牧饲料科工作人员表示,泉州市生猪养殖业正逐步走向标准化,2015年底前,全市共关闭非禁养区内存栏250头以下,未提出改造方案或改造后仍达不到排放要求的生猪养殖场1010家。今年底前,泉州市8家存栏5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全面完成标准化改造或关闭退出,2018年底前全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将全面完成标准化改造。
2018年底前必须完成标准化改造的“大限”将至,要想继续在生猪养殖业深耕,泉州养殖业主就得尽快作出决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态养殖模式。
今年底前通过环评 可获40万元奖励
该工作人员介绍,根据《泉州市生猪养殖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非禁养区内存栏500-1500头的生猪规模养殖场,于2018年底前经环保验收合格确认为达到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市级财政按每个养猪场3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2016年底之前验收合格的,每个养猪场追加奖励10万元(合计40万元)。
记者还从市农业局了解到,不仅市一级有奖励,县级对养猪场也有改造补助。
建议
结合养猪场实际 选择合适的模式
市农业局畜牧饲料科工作人员表示,几种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各有优势,养猪场应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进行改造。如果养猪场附近有大片土地可以用于种植果林,那么就可以选择“猪—沼—果”模式。如果养猪场场地有限,可以采用另外两种技术。包括这三种方法在内,只要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可行、操作简便的要求,能够推进泉州市生猪养殖场污染整治,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排放或达标排放的技术和工艺,经过试点示范后均可以推荐选用。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猪场建设及环境控制专家许道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猪场环境是目前养猪业的短板,构建新的零排放模式需要对现有养猪场进行改造,建议采用三步法:第一步源头减排;第二步粪尿分离;第三步建造立页增氧发酵污水处理系统。采用该模式,猪粪可送到化肥厂,污水可通过立页增氧发酵污水处理系统全部处理完毕。目前湖南、广东、广西、河南等地均有养猪场采用了该模式。改造需要一笔不小的前期投入,但一次投入一劳永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