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活化海丝基因风生水起 泉州古城保护要留形留神留人

2017-01-09 09:49:17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修缮后的泉州西街116号宋宅后座洋楼

古城保护

现状回访

原有住户搬离 古城活力缺失?

“希望古城破旧房屋能做基础性装修,租金方面给予优惠”;“原有住户搬离,我觉得原生态的人文居住环境会破坏掉。如果想保留整个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要配套跟上”……每年,关于泉州古城保护的呼声总是不绝于耳。

泉州人谢志坚在承天巷开了家客栈,“古城保护要留住的是城市的精神而不是躯壳”。谢志坚举例说,西街沿街立面没有太多保护价值,并已经严重制约西街的发展,当务之急是立即进行统一的立面整体改造,并对目前的营业业态进行干涉,重新规划,打造一条以泉州特色为主的小吃特产街。

据介绍,由于各种原因,古城许多古民居被出租,变为外来人口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致使原先的宅院不堪重负,而且随着原有住户的离去,古城原有的传统文化氛围也随之被现代的商业氛围所取代,从而失去古城生活的原真性。

【代表委员】

复原古城精神文化

提升古城生活环境品质

“古城居民的生活是古城的生命之源,如果没有了古城生活的原真性,古城将成为一个生命的空壳。”泉州市政协委员吴梅菁说。

吴梅菁建议,古城文化复兴在注重古城经济效益发展模式的同时,还应特别强调非经济意义上的文化价值的保护,避免古城成为丧失精神文化灵魂,而仅仅徒有古城外表的商业大卖场。她建议,在古城经济效益发展模式的制定中,对古城过度商业化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考量。

据了解,目前古城房屋老化,市政设施严重不足,生活环境恶劣,电力电讯线路乱拉乱设,违章房屋乱搭乱建,严重破坏了古城的景观质量和环境质量,也迫使原有住户离开古城。对此,吴梅菁建议提升古城生活环境品质,为居民提供一种共享性质的生存体验场所。

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

腾出空间发展古城配套

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党委书记吴建川建议,保护区规划后,将保护区内的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搬至新区,腾出来的空间用于发展古城配套设施,这对古城的保护性发展尤为重要。

此外,他还建议应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他认为,当下,古城居住人口过多,造成嘈杂、交通拥堵等现象,这对古城发展十分不利,而且严重影响了游客到古城游玩的心情。适当减少古城居住人口,腾出空间给游客,不仅能推进古城保护,而且还能推动新区的开发。

【部门回应】

贯彻“126计划” 活化古城业态

“未来五年,泉州实施古城保护发展‘126计划’,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做到留形、留神、留人。”泉州市古城办相关人士说。

泉州市古城办介绍,未来五年,泉州实施古城保护发展“126计划”,即以构建古城保护发展规划体系为统领,以文化创意和社区营造为推手,大力实施古城风貌保护、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古城基础设施提升、古城旅游提升、古城家园共造、古城业态活化“六大工程”,以“低冲击”式的有机更新,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古城,提升古城形象,增强城市功能,做到留形、留神、留人、活化古城文化和业态,激发古城活力。

此外,2017年重点以城南片区作为古城成片保护利用的突破口,以老范志古大厝项目作为古城文物保护、文化挖掘的突破口,以金鱼巷微改造、中山中路步行化改造作为古城街巷改造的突破口,以华侨新村作为社区营造工作的突破口,从中充分挖掘培育古城业态,发挥引导示范效应,活化古城业态。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使古城核心区风貌得到基本保护和恢复,古城危旧房修缮管理机制基本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古城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民众自发性参与家园共造、自我管理的机制基本建立,社区自治、共建共享成为常态;古城商业业态经多轮引导、筛选,分布更加合理,文创产品更加丰富,成为非遗展示创新、传承的新平台,成为海丝城市旅游新亮点。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