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古音缭绕崇福路

2017-07-21 16:09:59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崇福寺

■早报记者 周湖健 赖小玲 朱淇齐 实习生 连芊 文/图

提起崇福路,很自然会让人想起坐落于这条路上的崇福寺。崇福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寺内铸于明初的大洪钟“崇福晚钟”,声音洪亮,更是被称为泉州八景之一。

位于崇福路中段,有一座清静雅致的社会福利院,为城市的孤寡老人,提供了庇护之地,给他们带来温暖与爱的阳光。

沿着崇福路往北走,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是记载了泉州工业发展兴衰史的原泉州机床厂,如今,它正筹备着变身为“东亚之窗”的文创产业基地。

而坐落于红梅新村附近的那家老泉州人熟知的卤料店,是一家中华名小吃,让你从味蕾中感受最热烈而又熟悉的闽南味道……

传承千年的崇福寺

在这条崇福路上,最为出名的当属这座始建于北宋初年、路因寺而得名的崇福寺。

整座崇福寺坐西向东,方圆约15亩,现存大殿及后殿,系清末重修,重修后大雄宝殿的风格保持明代规制。寺分三进,规制风格独特。殿堂巍峨宏敞,檐角高翘,斗拱宏大,画栋雕梁,魁伟堂皇,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可称精致罕见。前进为天王殿,奉祀弥勒佛,旁有四天王,高约两丈,雄伟魁梧;前殿左侧为钟楼善庆楼,右侧为鼓楼福禄阁。中进是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部分保留宋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大殿横匾“戒香普薰”,乃弘一大师墨宝。后进是观音殿,供奉千手观音。此外还有藏经楼、祖师堂,法堂、报恩堂、五观堂、凉亭等。

漫步寺内,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导游喧嚣的叫喊,一入内就好像进入了悠长的时空隧道,你可以伫立在自己喜欢的景观前仔细查看、追寻它的古往今来,感受它的魅力。

据寺内保存的史料记载,崇福寺初名千佛庵,曾用名为崇胜寺、洪钟寺,后又改名为崇福寺。时为留从效部下陈洪进为其削发为尼的女儿所建的。初建寺时,陈洪进利用手中权力,特地将罗城扩大,以便将寺院圈入城里,并重新开凿一段环城河,以便能经常乘船循环城河来此看望女儿。至宋代元祐六年(1091年),千佛庵改称为崇福寺。到了元末,崇福寺毁于大火,不久后复建。明代以后,屡经修葺,现存之大殿及后殿,系清代末年所重修。

据介绍,这座寺院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镇寺三宝”——应庚塔、千人鼎、大洪钟。据崇福寺寺僧介绍,“应庚塔”为晋代所建的,高四丈,上有浮雕,虽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据传该塔有“应利欹斜”之灵,斜向何方,便可使该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千人鼎因高达六尺,直径五尺而被当地人称为巨鼎。除了巨鼎,在钟楼内还悬有巨钟,该钟是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用纯铜1600多斤铸造而成。钟高八尺,周身浇铸楞严神咒。钟声洪亮,据传铸钟之时,铸造的师傅临行交代,必须待他走过洛阳江后才可以试敲,但徒弟性急,师傅走后不久,便忍不住试敲一下,果然洪亮无比,却未能远达洛阳江。虽然如此,但钟声之洪亮,泉郡境内没有一间寺庙的钟可与之媲美,由此该寺曾一度被称为“洪钟寺”。

福利院

彰显人间温情的

社会福利院

沿崇福路漫步而入,脚底下的小路延伸向远方。小巷两侧的建筑,在日光的照耀下愈显老旧、沧桑却又风韵犹存。红砖墙内,小巷深处,随处可见扎根于此的人家,他们或平凡或显赫,或年轻或衰老,都是这寂静老巷坚实的守护者。

崇福路的中段,有一座社会福利院。步入内院,庭院深深,几栋红砖砌成的房子伫立,楼前种着一棵已亭亭如华盖的老树,投下斑驳的树影,为过路人撑开一片阴凉。

福利院外是车水马龙,院内却是一片安宁祥和。福利院始建于1987年,至今已有30年的光景。它原先只是一片荒芜的田地。经过一番建设,平地耸起高楼,在装配好各种设备后,福利院向众多社会孤寡老人和孩童敞开怀抱。

现任福利院院长吕碧扶介绍道,福利院一直秉承着“替天下儿女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的服务理念,致力于让更多的老人老有所依,在欢乐中安度晚年生活。居住在福利院的,大都是“三无”老人和弃婴,对于他们而言,福利院是他们温暖的避风港。院内的工作人员会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会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陪他们庆生,也会在节假日带他们出去散散心,游览泉州的名胜古迹。

住在福利院的人,年纪最大的已有100多岁的高龄;年纪最小的是一些弃婴,他们的年纪无处追溯,只能从入院时间有个模糊的猜测。虽然他们只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然而他们并不孤独,福利院定期会有中小学,甚至是大学的志愿者前来,他们会陪着这些老人聊天,会陪着孩子玩乐,他们的陪伴,让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爱。

漫长的岁月风吹雨打,福利院不可避免地走向老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福利院断断续续地翻修过几次,始终保持着崭新的姿态欢迎更多无所依靠的人前来,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关爱。

崇福路泉州机床厂

机床厂房变身的

文创基地

崇福路247号,原本是一个机床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当行人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的时候,总能听到从里面传来机械生产过程中所发出轰隆隆的声响。

鼎盛时期,机床厂内,几乎随处可见,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拿着水壶,挂着毛巾,虽然是挥汗如雨,但依然井然有序地忙碌在流水线上。整齐划一的动作,打满补丁的衣服,黝黑的皮肤,健壮的体格……是那个时代机床厂对于“劳动最光荣”最好的诠释。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机床厂的生产方式不断朝着智能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对于机床的需求量也在逐步下降。尤其是进入了21世纪之后,原本机床厂老旧的生产方式,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跟不上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了。机床厂的工人也纷纷下岗另谋出路,厂内的不少大型生产器械,被遗弃在孤单的角落里,而整个机床厂的生产进程也基本上处于半停产的状态。

据183艺术谢章诚介绍,2012年,泉州某公司经过几番考察,最终相中了这个记载了泉州工业兴衰史的机床厂,并决定要在对其进行一番改造之后,打造成一座名为“东亚之窗”的文创园。当时,机床厂已经处于完全停产的状态,却依然保留很好的工业遗产文化,尤其是厂区中的建筑,依然多为那个时代工厂的砖石结构。据了解,这一改造工程将把工业遗产、文化认同、文化体验三者紧密联系,赋予园区新的形象与城市功能定位,使“东亚之窗”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古城泉州新的国际文化名片,同时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的重要文化交流平台。

从机床厂到文创园,这样的变身改造可谓变废为宝。不仅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泉州工业时期的历史景观,与此同时,也让市民从中品味文化创意,了解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更重要的是,市民朋友还能在这里体验到中国、韩国、日本和朝鲜多元文化相遇之美。

崇福路

94岁老奶奶讲崇福寺的故事

崇福寺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