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军正在测试新系统 (吴宗宝 摄)
本报讯(记者吴宗宝 实习生王佳霖)“新研发的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弥补了以往手工检测的缺陷,大大提高重要机械零部件的精准度和检测效率,可以帮助泉州机械产业朝着高端化方向发展。”从放弃瑞士优越的条件,到选择扎根泉州干事创业,再到新研发出的检测系统走向市场化,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副研究员韩军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他的“华丽转身”,只是海内外研发人才通过产业平台集聚泉州、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人才“港湾计划”作为泉州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泉州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通过人才政策、科技政策1+1>2的扶持效应,坚持用平台引才聚智,全面推进“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创新引导民营资本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着力突破人才技术积累不足瓶颈,累计集聚了22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研发人才。
当前,泉州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这些海内外研发人才承担了近300个科研项目,有效助力产业转型,为泉州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栽好“梧桐树”—— 筑造引才聚智的高端创新平台
作为制造业大市,泉州产业基础雄厚,创新人才和技术成果大有用武之地。
针对雄厚的民间资本,泉州创新引导民营骨干企业按照“政府引导、实体办院、市场化运作、专业化运营”方式,建立新型科研机构。其中,信和新材料、泰克通讯、迪特工业设计、南方路机等一批民营企业更是直接出资参与组建新型科研机构,有效发挥了泉州作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为民间资金投向科技领域、创新科技金融结合模式创造了经验。
在新型科研机构的带动下,泉州集聚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志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和创新团队来泉开展创新指导和咨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第十五届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期间,经过省、市、区三级的人才、科技政策叠加支持,福建省政府与南京大学达成共建框架协议,明确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落地泉州。根据协议,通过3年—5年建设,研究院将建成3个以上省级技术研发平台、1个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泉州分中心、1个院士工作站,集聚30人以上高层次科研团队及100名以上科技人员,取得2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和成果等成效。
通过引进、合作、培育、升级、扶持等各种有效方式,泉州已集聚催生了包括南京大学(福建)环保产业研究院、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在内的一大批与产业紧密相结合、各具特色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更是超百家。
引得“金凤凰”—— 科研人才承担近300个科研项目
有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的平台,泉州这棵“梧桐树”正从五湖四海引来络绎不绝的“金凤凰”。
去年,刚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张伟在得知母校要在泉州成立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后,放弃了国内某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产品主管职位,来到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负责机器人技术部项目研发管理工作。仅用了半年多的时间,他就申请了10余项专利。谈及来到泉州工作的初衷,张伟表示,“这里为我提供一个很好的项目研发平台,我能在这里找到施展才华的落脚点。”
不仅有平台支持,泉州的人才政策、科技政策对更好留住人才也很有吸引力。作为泉州地面在机器人领域首家建成并运营的研发机构,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研院现有的科研人员已达80多人,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给人才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潜力,‘港湾计划’更为研究院吸引、留住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支持。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集聚到这里干事创业。”
与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研院更多面向国内吸引人才不同,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将引才目光瞄向了欧洲。该研究所利用平台资源和泉州人才科技政策优势,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英国雷丁大学等世界知名工科大学引进了12名高层次人才作为学科带头人,围绕“智能制造”等领域,组建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10个科研团队。与此同时,装备所还组建多层次的科研梯队,建设控制工程硕士培养点,与国内外著名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形成了“带头人+科研骨干+工程师+国际专家+研究生”的科研团队体系。目前,装备所已聚集130多名科研人才,预计今年规模将发展到150人以上。
产学研用结合—— 高水平项目助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去年以来,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5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009件;助力推动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提质扩面,减少劳动用工30%;新装备降低成本50%,缩短产品开发周期40%;规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每年提升近10%。
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如火如荼的态势一样,泉州产业转型升级的硕果喜报频传。不但聚集了一大批科研创新人才,而且带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催生一批高水平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有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建立了百名科研人才队伍,通过与嘉泰数控等多家企业联合研究开发3C钻攻中心+机械手、鼓轮式多主轴钻车复合机床等多个示范项目,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先后承担恒安、百宏、冠达星、华宇、茂泰、三斯达等企业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项目的25个,涉及纺织、鞋业、机械、箱包、石材、食品等行业,帮助企业有效解决不少关键技术难题。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则立足泉州、辐射全省,与100多家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大批合作攻关项目顺利推进。其中,与七星电气合作开发的功率电子关键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对电力设备健康状态的智能化远程监测;为晋工机械开发的工程机械智能测功系统,实现了工程机械关键核心部件自动化和多参数的定量化性能测量与控制;与本益科技合作研发的“人造石材铺料在线智能检测系统”,目前已在生产线中应用。
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加快推动引进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来泉建设智能制造合作中心、军民融合研究院等新型研发平台的工作步伐,带动孵化生成一批高水平项目,服务产业加快创新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