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永春蓬壶手工面线:冲出小作坊 闯出大格局

2017-08-29 07:31:49 王敏霞 苏福彬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蓬壶人在晾晒手工面线。

东南网8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王敏霞 通讯员 苏福彬 文/图)

核心提示

提起泉州名小吃,面线糊总是榜上有名。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其面线出自永春中部乡镇蓬壶镇。

蓬壶手工面线源于明代隆庆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蓬壶镇大力引导手工面线这一特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坚守手工制作、保留原有口味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产品;加强品牌打造,统一包装,增强辨识度;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农村家庭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招齐发,原本因为制作技艺繁复而面临生存困境的传统手工面线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目前,蓬壶镇日产面线逾5000公斤,在闽南地区占足市场份额,畅销省内外,甚至远销东南亚各地。

远渡时空盼续脉

蓬壶镇距永春县城26公里,不仅是永春县域次中心,还是全国重点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乡镇、省级小城镇机构改革试点镇。蓬壶的传统小吃品种丰富,肉羹、麦饺、菜龟、贡糖、白粬,不一而足,而手工面线最具代表性。

宋元时期,一些中原人南迁至蓬壶,带来手拉面工艺。明代隆庆年间,当地美中村的林逸源一家在此基础上创出手工面线制作工艺,成为传统家庭手工业沿袭至今。面线制作的鼎盛时期,蓬壶境内为做面线所设的水车间有十多处。蓬壶面线除在本地古道街区销售外,还贩往大田、永安、德化、泉州、漳州等地。不少后人举家迁往外地定居,以做面线为业,并在当地授徒。

清末民国时期,很多蓬壶人到海外谋生,将面线制作工艺带到东南亚各国。时至今日,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面线制作技艺,在重要活动或喜庆场合,面线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肴。

和很多传统手工产业一样,蓬壶手工面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工业化进程的冲击,一度式微。由于传统手工做法工艺繁复,产量上不去,产品单一,蓬壶手工面线一直在低价位徘徊,且长期是家庭作坊生产,小而散,食品卫生难以保证。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家庭作坊只能勉强维持,年轻人也很少再从事这一行当。

蓬壶手工面线虽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却举步维艰。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