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自信 保护 ——三位专家眼中“海丝文化”发展的关键词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范迪安作主旨演讲。 东南网12月1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王敏霞/文 周明太/图)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历史之路,更是一条发展之路,在历史中链接着中外各国贸易的往来,同时也充当着文化使者的角色,使得丝路沿线各国特有的文化艺术交融发展。 11日,以“共享的价值——艺术在海丝文化中的多元发展”为主题的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发展论坛在泉州开幕。数十位中外顶尖艺术家、学者、文化名人齐聚,畅所欲言,分享观点,贡献智慧,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当代表达、文化多元化等角度,诠释求同存异、包容发展的理念和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 对于拥有多元文化遗产的泉州来说,这次论坛带来的启发和促进,也将成为扬帆前行的动力源。 关峡:创造之新盘活海丝文化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文化一直都是真正贯通“丝绸之路”血脉和经络的重中之重。而创新也让海丝文化彻底活起来。 北京时间12日,泉州南音艺术家蔡雅艺登上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在大型交响合唱《长安门》中演唱第三部分《出汉关》,向世界演绎泉州南音。据出席论坛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作曲家关峡介绍,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长安门》是印度裔奥地利指挥家、作曲家维杰·乌帕德亚雅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创作的。 虽说近年来中外合作交响乐并不新鲜,但是由外国作曲家操刀并不多见。关峡说:“文化创新力的新是基于中华民族的推陈出新,是吸收融合之后的创造之新。”因此,当南音的讲述与传播已不再是中国作曲家近乎形单影只的自说自话时,这颗“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为何选择南音和交响乐的结合作为音乐文化上的一个切入点?在关峡看来,早在2009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音,不仅流传在闽南地区,而且流传在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约5000万讲闽南语的南音文化圈,是联系海内外同胞的重要纽带之一。 “南音交响是国家交响乐团这两年的重中之重,我们会精选组合,最终打造一台可以代表中国的南音交响,希望有机会把南音交响带到泉州,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关峡说,创新首先要搞清楚何为新,不是刻意为新,而是思想之新,是基于民族的创造之新,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通。 |
- 2017-12-12献礼海丝! 异域风情舞蹈“快闪”泉州天后宫
- 2017-12-122017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季泉州分场“全面上线”
- 2017-12-12“重走海丝之路·助力泉州申遗”摄影大展开展
- 2017-12-12德化:探寻“瓷帮古道” 邂逅新“瓷路”
- 2017-12-12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