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制灯人的花灯情缘

2018-02-26 08:27:41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制灯人的花灯情缘

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每逢元宵佳节,泉州的花灯盛况总能吸引万千游客流连忘返。针刺灯、刻纸灯、彩扎花灯……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与花灯结缘的那些日日夜夜,在花灯制作者的心里总是格外难忘。

记者 李波玲 王柏峰 文/图

杨铭 走心走质不走量

泉州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统花灯的创新者——杨铭,与目前大多数花灯制作者相比,显得有些特别。杨铭并不是职业的花灯手工艺人,也从未得到过哪位老师傅的真传,全凭自己对花灯的热爱,儿时起他便总是在课余时间找来大量资料潜心琢磨,自学传统花灯的制作手艺。这一做,从1978年至今正好满40年。

“走心走质不走量。”对于有固定工作的杨铭而言,制作花灯纯属兴趣爱好,每一盏花灯都是自己的心血,都值得用心去对待。杨铭不禁想起二十年前,花灯塞满了六七十平方米的小房子,连下脚的地都难找;如今房子变大了,自己仍坚持着这个原则。这次春节期间,他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心扑在制灯上;节后上班,则白天工作、晚上加工。记者来到杨铭家中时,一眼便能看到客厅悬挂着的十多盏花灯,而他正在完善一盏生肖灯的最后工序。

杨铭希望,每年自己手中的花灯都可以争取出点新意。“这几十年来,发生最大的变化就是材料的可选择面更广了。”杨铭回忆,多年前,为了找到符合要求的布料,制作者可能得专门去街上买纯白色的真丝布料回来,自行染布再制作;更早时,得自己熬糨糊来粘贴。现在,各式材料一应俱全,杨铭偶尔也会通过网络购置材料,如LED灯。

做针刺无骨灯时,他沉下心来慢慢地做好每个面,成千上万个小针孔连他也数不来;做彩扎灯时,面对上千个接头,哪怕手磨出了茧,甚至被化学乳胶给伤了,他也从不半途而废……不论多少年过去,除了制作当年的生肖灯,将泉州元素融入手艺、紧跟时代热点,是杨铭常有的设计思路。为了迎合孩子们的喜好,燃起孩子们对泉州花灯的兴趣,杨铭常常有创新。就像今年的几盏狗年主题生肖灯,其中有一盏红色的狗生肖灯,就是以杨铭曾经见过的布偶形象为原型制作的;此外,还有一盏孩子们熟悉的卡通玩偶形象史努比灯。

陈晓萍 每年花灯如春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彩扎工艺师陈晓萍和他的女儿,已基本完成今年要制作的五六十盏花灯。在他西街炉上埕的家中,父亲、已故著名彩扎艺人陈天恩的精神仍在,妻子女儿无不热爱这门手艺,一家人都做得一手好花灯。

“立足于传统,其实花灯有如春晚,大家每年都希望有创新,个人认为它有回顾与展望的意思。”即,回顾过去一年的大小事,对新一年又充满了期许。

在陈晓萍的家中,各色悬挂着的彩扎灯已基本调试完毕。其中还有不少盏是他和女儿陈熙雅通力合作的,从设计造型、制作骨架、装灯、裱糊,一个个步骤都不马虎。陈晓萍说,泉州花灯根据制作材料的区别,主要分为刻纸灯、针刺灯和彩扎灯。他们家传承的彩扎灯主要是用绸布制作的,但也融入了刻纸、针刺等技艺。

所谓传承,在陈晓萍看来,虽然坚持传统工艺,但并不是一成不变地生搬硬套,还可吸纳一些外地元素,比如借鉴西方立体几何学与力学原理尝试做一下针刺多角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女儿陈熙雅对泉州风物、习俗如数家珍,在花灯的设计上积极求变,尤为注重创新,还不忘让各种泉州元素频频出现。

十多年前开始,陈晓萍便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参展,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注意,更让他益发重视将花灯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花灯承载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至今。现在大家喜欢闹花灯,热闹喜气,习惯于往大方面去看灯的气势。建议可以慢一点,比如仔细看一下这盏灯运用的工艺手法,深入了解一下。”陈晓萍也喜欢在元宵佳节时,到古城走走“睇灯”,看看其他制作者的作品,再反思自己,从而进步。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