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心绿谷茶庄园里工人正在制茶。 吴清远 摄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何金 通讯员 吴清远)
嘉宾:安溪县委书记 高向荣
接二连三,延长茶业产业链
记者:茶业是安溪的特色产业,有力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请您给我们具体谈谈?
高向荣: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全县茶园面积60万亩,茶叶年产量6.8万吨,涉茶总产值160亿元,面积、产量、产值、涉茶人口均为全国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55%来自于茶业,连续9年位列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安溪铁观音连续三年位列中国区域品牌价值茶叶类第一位,入选“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但历经多年高位运行,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经济新常态、茶市竞争激烈等都在考验着安溪茶业。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推进茶业供给侧改革,坚持“四心”,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秉承匠心、上下同心,加快“四化”进程,即庄园化、去冰箱化、地标化、标准化,以市场诉求为导向,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内炼品质,外塑形象,通过“腰部革命”,优化产品结构、革新技术、资本淘金、打造公共品牌等措施,推动茶业转型发展,实现二次腾飞。
记者: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溪是怎么做的?
高向荣:茶叶是安溪广大茶农的“命根子”“钱袋子”,关系到茶乡千家万户。我们始终按照“三产联动”理念,围绕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来推动。
一是提升茶叶品质。着力实施品质、品牌、市场、文化、素质五大提升工程;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等国家级项目创建工作;全力推进安溪国家现代茶业产业园建设。两年内,将修复茶山生态1.8万亩,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1.5万亩,改良茶园土壤3万亩;继续举办安溪铁观音大师赛,加快培育一批大师茶、庄园茶,形成好茶高价的价值导向。
二是铸长茶产业链。我们将大力发展茶包装、茶机械、茶配套、茶食品、茶文化创意、茶休闲旅游、茶会展等,延伸产业链,推动“接二连三”、集群发展。与此同时,培育壮大特色农业集群,大力发展“四金四银”(金线莲、山茶油、官桥豆干、柿饼;淮山、湖头米粉、茭白、麻笋)特色优势产业,并根据多元需求,促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
此外,力争打造湖头米粉、淮山两个产值超2亿元,山茶油、豆干、茭白、麻笋四个产值超5000万元的农业集群。
庄园搭台,构建茶文化综合体
记者:铁观音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在中国茶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推动茶文化与茶产业互促互进方面,安溪有哪些创新举措?
高向荣:铁观音不仅是一株茶树,更是枝繁叶茂的产业之树、文化之树。铁观音产业转型突围,更有赖于我们涉茶各方自觉的文化注力。
铁观音产业发展经历了重要的三步:从农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品牌,从商业品牌到文化品牌。我们已经建成并深度开发的30个茶庄园,就是文化注力的新载体,就是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庄园与茶园,仅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茶园只是茶叶种植的单纯概念,而庄园包含全产业链内容。茶庄园是茶产业的最高业态,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一种全新经济业态。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一二三产业并蓄,并呈现1+2+3>6的效应。目前,安溪茶园庄园化管控茶园28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47%,茶庄园正逐步成为茶业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引擎,成为安溪主打的一张文化品牌和主推的一种茶业经济业态。下阶段,我们将继续捆绑整合涉农资金项目,发展庄园经济,打通金融资本进入茶山茶园的通道,确保茶庄园发展“供血”充足,大力推行包含种植、加工、培训、旅游、茶文化展示等全产业链发展的茶庄园模式,力争五年内,茶庄园达到50家,催熟庄园经济。
同时,大力发展茶庄园体验游,推广体验营销商业模式,通过推进茶餐和地方特色菜点开发;建设旅游酒店、自驾车营地、家庭旅馆;形成茶庄园无障碍旅游快速通道;深度开发现有资源,包括品茗休闲场所及娱乐设施等措施,捕获消费心理,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记者:当前,铁观音已经走完国内创牌之路,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下一步的战略构想?
高向荣:铁观音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是必经之路。早在前几年,我县就先行在46个国家注册了“安溪铁观音”商标,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众多品牌“出海”铺路。同时,积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通过组织茶企参加各地丝路主题展会、茶酒对话、“闽茶海丝行”等活动,支持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借此提升安溪铁观音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锻造世界级安溪铁观音品牌。
创新机制,补齐茶园生态短板
记者: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保护与发展的博弈中,安溪如何寻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高向荣:绿色,是安溪人引以为傲的一张靓丽名片,森林覆盖率达到65.58%。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既发展经济,又实现生态美,让每个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创新:
推行“山长制”。安溪在全省率先推行“山长制”,每年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保驾护航,形成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全民共管的森林资源管护长效机制。今年,全县要完成造林2.3万亩,修复茶山生态1.8万亩,建设高标准示范茶园1.5万亩,不断加绿安溪茶业生态底色、擦亮安溪铁观音健康标签。
退茶还林。从2009年开始,县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乡镇同步配套,在全县范围内实施每年100座茶山退茶还林。
退茶还耕。我们做出“退茶还耕”的决策部署,发挥财政补贴的杠杆作用,因地制宜地引导低海拔、高坡度地区低产茶园退出,借鉴茶产业成熟的运作模式,发展蔬菜、花卉、淮山、油茶、水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成功退茶3万亩,改变了以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茶为主,农民收入以茶为主,农产品以茶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实现“一叶飘香,多元增收”,展示出花艳、果甜、菜鲜、药香的农业新画卷。
矿山复绿。2011年,在全省率先实施石材退出后,实施矿山复绿工程,投入5亿元,按照“宜耕则耕、宜建则建、宜林则林、宜景则景”的思路,修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面积达8.1平方公里,增加耕地、林地1.2万亩。该工程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工程。
巧治崩岗。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1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万亩。根据崩岗区的不同特征,将崩岗区打造成为经济作物区、工业区、水保生态区、生态旅游区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见闻录
村企共建带来尚卿巨变
东南网5月26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包骞 何金 通讯员 吴清远)站在安溪县尚卿乡黄岭村海拔1200米的腾云峰,放眼望去,一栋栋装点一新的民居掩映在绿荫中,一条条水泥路如腰带般缠绕着村子,五彩斑斓的野花点缀其间,乡村田园好风光尽收眼底。
从昔日的“黄土高坡”变成“深山花岛”,黄岭村是尚卿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实现这一巨变,黄岭村只用了5年。
“周末和节假日村里游人如织,卖些地瓜粉、梅菜干等土特产,一年收入不下3万元。”60岁的黄汉坤高兴地对我们说。
2013年,尚卿乡充分利用黄岭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引进乡贤黄清平返乡创办誉丰国心茶业有限公司,建设国心绿谷茶庄园,发展有机茶叶和乡村生态旅游。
“企业出资、项目带动,村庄旅游、劳动力等资源被盘活,农民得实惠、企业增效益。”黄岭村党支部书记黄新田介绍说,通过村企共建模式,村里将山地、林地、茶园租给誉丰国心公司开发生态茶园,村集体年增收数十万元。同时,公司对租赁的土地进行集约化管理,聘用村民种植,提供就业机会,人均月收入近3000元。
随着企业持续投入,村里水、电、路、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大大改善,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生活也水涨船高。去年8月,该村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尚卿乡,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
走进“中国淘宝村”——灶美村,淘宝旺旺的叮咚声、物流卡车的轰鸣声,构成了灶美独有的主旋律。
“这脱胎换骨的变化,全仰仗插上电商的翅膀。”灶美村党支部书记廖桂金介绍说,立足藤铁工艺产业基础优势,依托互联网+产业+农户,大力发展电商,引导村民上网冲浪,开辟出一条藤铁工艺家居用品销售的新路。
短短几年间,只有308户的灶美村已拥有上千家网店,250多户人家开网店,电商年交易额近3亿元,成为中国淘宝村和省级美丽乡村。
此外,尤俊村利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建设集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体验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田园综合体——农业文化观光体验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思考录
乡村振兴呼唤更多探索
□何金 包骞
安溪铁观音茶叶、淮山等特色农业产业较为发达,农村户籍人口众多,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让人眼前一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破解农村空心化,提升农村吸引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让更多的人在农村找到发展的平台和事业,让农村成为兴业、安居的理想地。从这个角度出发,安溪在广阔乡村进行了系统化的新布局,甚至再造。
振兴乡村,经济先行。而要振兴经济,产业布局应有所作为。由于在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相对弱势,一直以来,乡村一直处于单一农业化配置、农业经济体量偏小的阶段,缺乏其他产业的支撑和带动。因此,振兴乡村,仅靠传统的农业种植环节是不够的,必须加快产业链延伸的步伐,尽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全方位的带动效应。
从安溪情况看,茶叶是当地农村主导产业,要振兴乡村,先要振兴茶产业。他们跳出了单一发展茶产业的传统思路和模式,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尽快布局了电子商务、物流仓储等与茶叶相配套的产业,大力发展茶庄园,加快布局庄园经济,从而形成了与茶产业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经济密集区,极大地改变了当地农村的面貌,有效提升了当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他们通过成立1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加快庄园经济模式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质量、价格、品牌等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安溪十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和践行绿色发展之路。无论是崩岗治理、废旧矿山翻绿,还是退茶还林、退茶还耕,全面补齐了茶产业发展的生态短板,推动茶产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乐见更多“安溪探索”的出现,为我省乡村振兴打开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