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韩偓:不为贰臣 潜隐南安

2018-07-13 15:52:49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葵山一带原有古道可通达四方,南安文史学者们认为,韩偓可能就是经此道前往龙兴寺院。

垦荒杏田 魂宿葵山

后梁乾化元年(911年),韩偓自桃林场移居南安,在这里他受到了泉州刺史王延彬的欢迎。王延彬年轻时就承其父王审邽之命在潘山建招贤院(遗址位于今天泉州丰泽区北峰街道潘山一带),接纳中原流亡人士。招贤院附近原有招贤井、招贤桥等物。《泉州府志》记载,“招贤桥在三都潘山市北,大溪之潮可通,筑招贤院于此,故建是桥。”韩偓初到泉州时也曾作客招贤院。不过,早已对田园野居心生向往的韩偓,不愿久居官宅大院,于是便向王延彬辞行,在南安四处漫游,寻觅真正能让他安居栖止的理想住所,其间曾作诗《江岸闲步》。

据《福建通志》卷14载:韩偓之宅在南安县城内。初来南安,韩偓居于城内,后来才移居于距县城北面六七公里的葵山龙兴寺。相传,韩偓在龙兴寺时,亲自砍柴耕种,故取号“玉山樵人”,过着潜隐的生活。也就在这个阶段,他作了前文提到的《安贫》一诗,算是为自己的生涯作了一次总结。韩偓还曾到丰州莲花峰写下一首与石亭绿茶有关的诗:“柳密藏烟易,松长见日多。石崖觅芝叟,乡俗采茶歌”,估计韩翰林也是一位爱茶之人。

学者陈敦贞在《唐韩学士偓年谱》中称:“(韩公)自九日山移居于县治东门外二里许偏处西北方之三都董埔乡龙兴寺。故老相传,韩公在董埔乡寺间,亦自居处。盖公南来,除了家人,还有族人,有些族人留居闽中,其余到南安县来。在韩公领导下,择地龙兴寺后的葵山,以垦荒耕种,名其地曰‘杏田’,并以安置族人,遂成一小村落,至今犹称杏田村”。如今在葵山之麓,确有杏田村。韩偓垦荒杏田究竟发生于哪一年,如今已不可考。不过,杏田村里如今住着不少颜氏人家。据他们介绍,杏田村本为韩偓及其族人开辟,后来韩氏后裔中有人在宋朝考取功名并当上高官,族人因思念家乡,遂追随他迁回陕西老家。而今居住此处的颜氏是后来从永春迁入的。颜氏先祖为致敬韩偓的开垦之功,立下了该族世代为韩偓守墓的誓言,族人迄今谨守此誓,年年祭扫韩墓。

除了曾到惠安崧洋山一带寻幽访古并隐居过一段日子外,韩偓直到去世前基本都住在南安,或许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闲适的乡村生活。

后梁龙德三年(923年),韩偓溘然长逝,魂宿葵山。《南安县志·列传》载:“韩偓寓居南安,辞朱全忠召,卒于南安龙兴寺。未言宅址所在。”《十国春秋·韩偓》:“龙德三年,(偓)卒于南安龙兴寺,葬葵山之麓。殁之日,家无余财,惟烧残龙凤烛一器而已。子寅亮,终于闽。”韩偓墓传言是住在丰州的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遵照韩偓生前遗愿为他营建的。丰州文史爱好者王赞成称,傅实与韩偓都是由中原入闽之人,且都曾位高权重,傅实与韩偓之间有共同语言,二人交好自在情理之中。说来也巧,傅实去世后,葬于环山村金钗山上,亦在葵山的环抱之中,其墓与韩偓墓相距不过数里地。两位好友又可朝夕相处了。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