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要闻 > 正文

“晋江经验”全面发展 把群众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2018-07-19 08:03:5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闹市中的五店市已成为人们追思过往、守住乡愁、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陈晓东 摄)

“在一起,更出彩”!

去年10月,晋江代表中国获得2020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今年2月份,晋江获得2019—2025年连续4届的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举办权。

曾经吃不饱饭,只能漂洋过海谋生,造就“十户九侨”的历史,如今漂洋过海连续接过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权,有足够的自信在世界面前展示风华。晋江的变化,来源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自信,更是长期践行全面发展这一“晋江经验”的核心内涵,以持之不懈的努力打造“精彩之城”的坚实底气。

“让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身的城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这是晋江的个性宣言,同样也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生动实践。

在晋江市区,林立的高楼与古朴的大厝共存,相得益彰。(陈晓东 摄)

成为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产业之都,晋江的经济实力24年前就位居福建省县一级首位,17年前就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10多年前,顶着“福建第一县”光环的晋江,被人们提及时,还用“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来形容,这让长期以来铆足干劲拼经济的晋江人汗颜。

全面发展从品质城市开始。做好“城”的文章,晋江“以人为核心”、以649平方公里为一盘棋,开启“一座城、一体化”的城市发展之路。

从2010年起,晋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先后启动16个组团片区的旧城改建和棚户区改造,目前已改造超过1300万平方米,共有15万老城居民先后脱离杂乱的“城中村”。

大手笔的改建,带来城市现代感的提升,也极大地让利于民——曾经旧村庄、旧厂房集聚的桥南片区,变身现代城市新中心;繁华的五店市四周,除了万达广场,其余的高层住宅楼均是安置房。2014年,晋江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创新推出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管理、被征地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等一系列优待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待遇均等化、城里人乡下人一个样、本地人外来人一个样”。

梅岭是晋江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第一站。如今,面貌一新的安置小区配套着敞亮的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站,老人们围坐一桌,一边泡着闽南功夫茶一边拉家常。梅岭组团改建项目安置小区桂华苑内,近2500户居民从棚户区搬进了现代安置小区,他们对小区的良好区位优势津津乐道:“隔壁就是晋江市委大院和万达广场,地段比商品房还好!”

曾经相对落后的晋江新塘街道,现在是晋江的产业高地。晋华集成电路等20余个高新产业项目先后落地。结合当地“芯小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传统村落梧林村不仅未被拆迁,反而把200余栋老建筑整体保护起来。在规划中,这些传统住宅,将变身文化街区重焕活力,成为附近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休闲去处。

改变的不仅是城乡形态,更有生活质量。“城乡一体”的理念,深入晋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颜值,11座公园装点晋江市区,“一山一水”慢行系统总面积440公顷。深内涵,五店市集中保护历史建筑,100多栋老建筑构建起“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乡愁记忆与时尚业态相交织的这里,老年人感受到怀旧,年轻人感受到时尚,外地人觉得很闽南,华侨觉得很乡土;35座自助图书馆让书流动起来,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让书香点亮城市的夜晚。快速度,晋石高速、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快速通道、晋江370县道快速通道东石连接线……环湾快速交通生活圈,让环湾同城化生活成为现实。

如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泉州党委政府多年重视如一。图为鲤城区海滨街道新门社区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张九强 摄)

同频共振,打造品质之城的努力同样在泉州各地践行——

加快环湾同城发展,2010年获批的《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在之前八大组团的基础上,将晋江、石狮、惠安、洛江等环湾、近湾区域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十三五”期间,泉州将打造主城区内30分钟、中心城区内60分钟、城市规划区内90分钟通达的环湾“369”快速交通圈。环湾同城,涵盖200平方公里环湾区域的海丝新城建设拉开大幕,“两江一湾”新城核心区呼之欲出。

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全国文明城市”榜单上,泉州市和晋江、石狮榜上有名。针对产业工人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情况,2012年起,泉州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9万外来务工人员迁入户籍,泉州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首批促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城市。一份由清华大学参与调查的测评结果显示,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在泉州的农民工感受最幸福。

由内而外,开放升级。县县通高速,德化到泉州的时空距离,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也让曾经重山远隔的泉州和省内三明、龙岩等地一线直达、比邻而居;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国际航线从个位数,稳步迈向两位数。

品质城市,吸引“倦鸟”回归。小时候,听着祖辈父辈讲五店市传说长大的蔡梦思,拒绝了外面待遇不菲的工作,回到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当起讲解员,讲述五店市的传说,分享晋江和泉州的故事,“我要把儿时听到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能够接过文化传承的任务,我很自豪。”品质城市,也让外来人才心向往之。来自台湾的企业高管邱政康,已在大陆多个城市工作了十多年。“在泉州,我第一次想买车代步,以过日子的心态在这里积极工作和生活。”

泉港在全省率先开设公办幼儿园早教中心,为4岁以下的小孩提供早教课程。 (刘泽阳 摄)

在全省实现“七个民生率先”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从晋江到泉州,各地不仅把着力点放在建设品质之城这样的大课题,也放在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弱有所助等具体而确定的幸福。对此,晋江创造性地在全省实现“七个率先”:率先实行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率先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先把治安巡逻队配到村一级,“两抢”案件从日均17起下降到0.5起;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110万外来人员享受30项市民待遇;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每年有4万名学生受益;率先实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要让群众充分共享。”晋江阳光社区通过集体开发管理土地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社区党委道出了这样的实在话。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被摆上重要议程,居民每年可从社区及小组两级收入中分红5000元以上,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600元生活津贴,居民幼儿免费入托;动员全民参加新农保,免费参加新农合;设立社区爱心慈善援助站……

“老窝天天住,老友常相伴,老底不愁花。”在晋江磁灶镇的大埔村,当地人打趣地把村里敬老院的生活,概括为上述的“吉祥三宝”。2012年落成的敬老院,面向全村老人,实行全免费的公益托老服务。比起敬老院的“夕阳红”,村里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和高层住宅楼,更是让初到此处的人啧啧称奇。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吴金程说,2000年,大埔村开始旧村改造,邀请天津规划设计院,进行分五期的改造整体规划,同时下狠心迁走污染的陶瓷企业,拆除简陋的猪圈、茅厕,引入印刷产业、物流企业及商业业态,一步步把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去年,带着村民在美好生活道路上奔跑的吴金程,成为晋江首批农村治理特级人才,享受人才政策待遇。“村官不是官,村干部不是干部,而是人才。”秉持这一理念,晋江全国首创了在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开展治理人才认定工作,希望发掘更多像吴金程这样的优秀农村基层“领头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产业转型升级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在位于晋江青阳的洪山文创园,一场题为晋江新实体“基因重组”的领航班复盘会,进入课堂讨论阶段。上课的学生们,都是晋江的“创二代”。他们或分享如何在企业厂房改建咖啡馆,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或展示适应电商运输需求,以新材料做成的轻薄休闲裤;或讲述如何提高自主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到行业定价权……近年来,晋江企业交接班的步伐逐渐加快。如何培养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不仅是晋江“创一代”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委政府关注的大事。着眼于提升企业家素质,晋江启动了“领航计划”,立足于将“领航班”打造成晋江企业家的孵化营,撬动城市人才大生态,成为实体经济持续发展的“催化剂”。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晋江比比皆是。放眼泉州,在不断创新丰富“晋江经验”内涵的基础上,一批协调发展、普惠民生的好经验层出不穷,党委政府兜底买单的好做法屡见不鲜。

借助毗邻南音乐团、梨园剧团等优势,鲤城区海滨街道新门社区积极开展共建活动,向辖区内居民免费赠送入场券,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实现人文资源共建共享。更大范围内,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各大剧团免费和低票价公益演出已经成为常态化惠民举动。

“这是一部与服务中心终端系统连接的专用手机,一旦在家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求助键,就能快速联系养老服务中心,得到及时而专业的帮助。”在丰泽区云谷小区,82岁老人邱孟洲对由政府“买单”的“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十分满意:除了有免费定制手机外,每个月还有专人上门,帮忙打扫卫生、做体检等服务,让他能安心而满足地享受独居的黄昏生活。在泉州,像邱孟洲一样,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已覆盖11个县(市、区),受益人数超过3万人。致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模式的禾康智慧养老中心,也因此吸引全省、全国业内人士络绎前来考察。

统计显示,多年来,泉州每年七成以上财政投入民生。2017年,落实民生补短板,在实施教育舒心、卫生与健康暖心、养老贴心和民生基础设施安心的“四心工程”基础上,泉州一举启动XIN行动首批十项工程,大到内沟河整治,小到菜市场建设,一枝一叶总关情。

泉州各级党委政府深知,民生事业既需要财政资金的坚实保障,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依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凭着这个理念,南安梅山镇蓉中村从一个耕种无土地、就业无岗位、生计无着落、创业无出路的“四无村庄”,成长为拥有18家成规模企业,年产值16亿元以上,人均上缴税收1.4万元的全国文明村。经济先行,文化软实力同步提升。每年,入驻蓉中村的企业都会拿出纯利润的一部分当作村集体收入,投入村庄公共事业和民生建设。现在,村里的国家一级图书馆李成智图书馆拥有藏书15万册;与东方歌舞团共建开展的村级文化节已连续举办5届;云集先进人物和典型案例的家风家训教育基地,让家庭美德源源传承……“小村庄大文化”,蓉中人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商会、海外侨亲的优势,我市大力实施百企帮百村、百会扶百村、百侨助百村的“三百工程”,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推进、社会各界的积极助力下,截至2017年年底,泉州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658人全部实现退出。

“对于产业大市泉州而言,外来人才同样是民生问题关注的主体!”为根本解决“人才引得进但留不住”问题,从去年开始,泉州全面实施人才“港湾计划”,从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以及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机制等6个方面提出27条政策措施,努力打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的梦想港湾、事业港湾、生活港湾。

多年来,泉州持续开展水环境整治,守护好绿水青山。(资料图片)

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连绵带构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放眼长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让久居城市的百姓,在‘钢铁森林’之外,感受田园风光。”这是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项目的初心。于是,项目请来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王澍主导规划设计,包括田园风光生态慢道、农作物种植、区域内水系的整治和景观构筑物改造等。未来,基本农田复合型保护的“晋江模式”,将以“城中央”田园的姿态精彩亮相。

九十九溪两岸的生态保护和风光提升,只是小小缩影。从水到山到空气,泉州生态立市、坚定前行。

一河清水,两岸风光。桃溪流域综合整治,成功创建出了一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也让世代居住在桃溪边的桃城镇花石村居民老郑感慨:“没想到,我活了70多岁,能够看到以前洪水泛滥的地方,变得像画一样美。”得益于以西湖公园滞洪区为主体的水环境治理,以及以武荣公园为主体的南安市区西溪两岸生态环境整治,泉州和南安分别于2006年、2009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

为了守护青山,安溪进一步深化泉州在全省率先推行的“河长制”,探索并全面推行分工明确、精细管理的“山长制”,同样开创全省先河。

“泉州蓝”常年在线。去年在泉州举行的第三届国际海丝艺术节开幕式上,应邀主持的名嘴白岩松郑重推介:“泉州,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而吸引白岩松的,是结缘海丝的“泉州蓝”,更是可以畅快“森呼吸”的“泉州蓝”。

在2017年公布的国家生态市、县、区的名单中,泉州市、丰泽区、鲤城区、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共同组成阵容豪华的“泉州方阵”,亮出绿意盎然的生态泉州名片。

泉州有山有海,生态优美,可否串联山海,将星罗棋布的生态美景串珠连线成片?在全省加快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带着这样的思考,今年年初,泉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连绵带”构想。未来,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泉州将在三大山脉、两大水系、海湾、山线绿道和北滨江公园“四区十园”等生态本底基础上,构建自然资源相互衔接、连绵成片的生态体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

□“晋江经验”专题报道组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