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企业家与特教老师合力打造绘画“静土” 为有技能的“无声人”提供就业平台
洛阳桥畔画院 于无声处绽放最美
洛阳桥旁的无声画院布置古朴雅致,为听障毕业生提供绘画就业平台。
特教老师指导听障毕业生作画
在位于泉州洛阳桥旁的洛江区万安街道桥南社区里,一座古厝被称为“无声静土”,两名听障毕业生每日在这里静心绘画,她们的部分作品被来洛阳桥的游客们带回全国各地。
这里是泉州的爱心企业家和几位特教老师花费2个多月时间,为准备就业的听障毕业生“量身定制”的文创院。
他们希望,更多有绘画技能的“无声人”能够在这里施展所长,获得认可。
无声画院古厝内,随处悬挂着听障毕业生的手作和绘画作品。
带学生就业屡碰壁 萌生想法办文创院
“我是无声人,幸而遇见你。”走在洛阳桥旁的桥南街上,一座红砖古厝不由得引人驻足,因为它门前写的这句话。
该处名曰“静土”。走入,古厝布置古朴雅致,随处悬挂的绘画艺术作品令人流连忘返,两名年轻女子正在专注地绘画。当人们走近时,她们会转过头,微微一笑,比出一个手势,意思是:你好!
她们是21岁的小萍和23岁的小虹,她们都是“无声人”,是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专毕业生。
“每天在这里安心绘画,就是她们的工作。”在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从事自闭症教学的方圆老师是这里的“护院”,她和同事陈思音、林呈河老师都是这里的义工。陈思音也是这两名毕业生的绘画老师。
方圆说,两名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在绘画上都有获奖,作品参加过市级残疾人艺术作品展,绘画功底扎实。临近毕业,她们带着学生在泉州、厦门等地找工作,但都没有合适的企业愿意接纳她们。
“她们也可以去车间当普工,但这是浪费。”陈思音说,她从教多年,发现虽然学生们有一技之长,但工作难找,有的无奈只能从事机械工作。之后,方圆在与身为企业家的一位朋友谈到残疾人就业问题时,这位企业家朋友想到,能否给两个学生提供一个既能发挥才能又能谋生的平台,办文创院的想法就此萌生。
“我们想打造的,是安静又接地气的创作环境。”方圆说,7月一放暑假,她和陈思音就投入到文创院的筹划中。
于无声处绽放最美
艺术创作完全原创 愿帮助更多无声人
方圆介绍,这位不愿露面的企业家朋友四处打探,帮忙找了洛阳桥边的这处空置古厝,从主人那租了下来。画院里的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每一处装饰和点缀,都是老师们和两位学生手工原创。走进古厝庭院,左侧有一面白墙,上面的绿竹图就是两名学生花费2天时间创作而成的。
花费一个多月的心血设计,画院在8月初正式对外开放,两名学生在这里专职打理画院。
方圆说,画院放置了很多学生的原创绘画等文创作品,来访者喜欢可以购买,也可以预订。林老师也经常来小院指导学生绘画。至今已有来自云南、北京等地的游客向他们预订多幅作品。
为了方便学生和来访者交流,老师们帮忙制作了交流本,放置在画院的各处,还做了一本手语卡片,让感兴趣者可以即兴学习一些交际手语。
“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尊重理解无声人,让他们也能融入社会。”陈思音说,画院会不定期举办一些艺术创作公益活动,让学生与外界多交流。
“希望我的画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以后能去更远的地方画画。”正在创作《洛阳桥》的小虹打着手语说道。
方圆说,为了开办这个小院,她的朋友前期已投入20多万元,包括学生的工资在内,每月的支出要上万元,目前小院还没什么收益。方老师与学校领导沟通后,校长蔡景灿也重视学生就业和残健共融,大家期盼小院能长期运作下去,以后为更多有技能的无声人提供就业机会。
(早报记者 许奕梅 王盼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