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首页 新闻中心 滚动网报 直通屏山 领导留言板 新闻发布会 西岸时评 东南空间 东南网事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视频 图片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科教文卫 > 正文
刘子羽父子双知泉州耀史册
2019-03-29 11:36:07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朱松朱熹父子都曾在泉州任过职,巧的是,刘子羽刘珙父子先后出任过泉州知州。两个姓氏两代人在泉郡留下一段群贤毕至的史话。

现今的市区府文庙在宋时即为州学所在地

为官风范 得以延续

刘子羽治理泉郡之时,对于泉州的人文历史也颇为用心地研究过。譬如,他对于“入闽三王”就十分尊崇,特别是王潮,为此他特地在府治崇阳门楼内建王刺史祠,专门用来祀奉王潮。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十四》载曰:“王刺史祠:在府治崇阳门楼,宋绍兴间守刘子羽建,祀唐王潮。明嘉靖燬于火,像祔三大人庙。国朝乾隆十七年,知县黄昌遇重建崇阳门楼,仍移祀焉。”如今,崇阳门楼(清初称“丽正门”)早已湮灭于历史洪河之中,不过在市区承天巷内尚有门楼遗址。

刘子羽为政“爱民礼士,敦尚教化”,对后世影响颇深。据文献记载,宋时,在泉州州治东边有“先贤祠”,初祀四公,即“唐相国常公衮、四门欧阳公詹、宋龙图柯公述、宝学刘公子羽”,后来增加了“西塘介夫郑侠而五之”。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2年),教授郑璜更立新祠于文庙之东,增祀至23人。太守真德秀卒后,“邦人复绘像增祀焉”,为24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泉州知府徐源迁于府学礼殿东、明伦堂西。这样看来,泉州唐宋两代,能入列“先贤祠”者也不过24人,而刘子羽能位列其中,足见其贤能为世所公认。

绍兴八年(1138年),刘子羽从泉州离任,以散官安置漳州;绍兴十一年(1141年),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时,父亲朱松辞世。朱松在弥留之际,把家人托付给好友刘子羽照顾,并且要朱熹拜刘子羽为义父,跟随义父到武夷山麓的五夫里,拜世居那里的理学宿儒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为师。朱松说:“籍溪胡原仲(胡宪)、白水刘致中 (刘勉之)、屏山刘彦冲(刘子翚),此三者,吾友也。其学皆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是听,则吾死不恨矣!”朱松谢世后,朱熹遵父遗嘱,奉母举家投奔刘子羽。刘子羽也从此将朱熹视如己出,与弟弟刘子翚一道精心教诲他,终使朱熹成为一代大儒。

刘子羽对朱熹的影响不可谓不深,他注重教育、重修泉州州学的事迹,在朱熹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被授予泉州同安县主簿一职,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到任时,他马上在同安孔庙大成殿内建经史阁,建教思堂于明伦堂左,并“设讲座,集官书贮之”。中国朱子学会理事、泉州孔子学会副会长林振礼在《朱子新探》一书中称,把朱熹在同安进行的一系列政教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就会感到刘子羽那种以“学校不修,太守之责”自励的为官风范,在初登仕途的青年朱熹身上得以延续。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