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安置小区的困扰与出路续:多方携手齐管理 加强引导促转变

2019-04-17 09:13:4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绿化带种菜、电动车停放通道存安全隐患……昨日,本报报道了市区不少安置小区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那么,如何提升小区环境,让安置居民尽快融入高品质社区生活?多位相关人士积极建言献策。

多方合力共同管理

“社区要与物业以及居民代表要互相配合,共同参与到小区的管理中。”城东街道埭头社区党支部书记蔡学群表示,埭头社区推行“社区+物业服务中心+居民代表”的管理模式,每个楼栋都有党员和居民代表,可以负责上传下达,让社区综合治理与小区物业管理有机结合。

桥南社区居委会陈副主任则表示,锦洲瑞苑不少业主的户口都还留在华洲村、大洲村、霞美村,而新生儿则必须落户桥南社区,因此不少家庭出现两本户口本的现象,原来的村子虽已迁出不少人,但建制尚在,居民办一些事还得回村里去,不太方便。因此平时管理中村居要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能让动迁村民成为管理盲点。

对于如何管理安置小区,宝秀小区物业中心黄先生表示因为物业没有执法权,住建、公安、消防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为提高居民各方面意识做工作,同时他希望媒体也可以在这方面多做宣传,让业主潜移默化中实现转变。

“同时,住建部门和安置小区所在街道办事处应该加强对辖区安置小区的管理和引导,规范设立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督促。”一位业内人士建议。

开展培训增加就业机会

桥南社区居委会陈副主任认为,农民上楼后急需解决的是民生问题,一些农村家庭靠养一些猪、羊、鸡、鸭等家畜来增加收入,日常开支可以减少到最低水平,上楼后一方面将产生水、电、煤气等费用,另一方面又减少饲养家畜、种菜的收入。如没有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收入来源,能否长期维持是个大问题。因此桥南社区会定期联合镇里和一些相关部门组织比如育婴师、电商等方面的就业培训,“但居民的参与度不是很高”。

宝山社区居委会胡主任也表示,村民进了城,住上了新房子,生产方式、行为方式、思维理念也必须“进城”,这就需要政府加以正确引导。为了增加这些失地村民的就业机会,他们对搬迁村民进行技能培训和指导,鼓励他们就业创业,同时通过社区自管物业和临近企业两大平台,让不少失地村民可以直接在家门口上班。

加强引导转变思想观念

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超表示,其实像绿化带种菜、高空抛物等现象不仅仅在回迁安置小区出现,商品房小区也有,只是回迁安置小区更明显一些。从传统文化方面进行探本溯源,其实是市民公德心的缺失。他建议,应该通过开讲座、发放传单等多种渠道加强教育、引导,加大宣传力度,尽可能地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转变思想观念。

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村民虽然改变了居住环境,变成了城市户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加上乡土亲情逐渐淡化,新的邻里关系尚未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自然下降。虽然现在小区配套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交通、日常生活和子女入学都更为便利,但居民们仍感到失落、迷惘和焦虑。因此对这些新的城市市民而言,比“洗脚上楼”更重要的是转变思想观念。“如何让居民进一步适应新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社区中形成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构新的社区秩序和治理结构,仍是需要继续探索的现实课题。”

(记者 吴志明 实习生 吴巧珊)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