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城事要闻 > 正文

南安码头:土楼画下一个圆 “苦垵”成了康安

2019-04-27 10:55:33 陈晓婷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东南网4月27日讯(海峡都市报记者 陈晓婷)见惯了闽南大厝红砖燕尾的热情浓烈,南安码头康安村那栋圆形土楼,一下子让人区分出建筑的另一种美。

它叫康安土楼,两层建筑,有两百多年历史,土、木、石结构,不见燕尾、不见浮雕。土楼外墙高9米,厚2.1米,圆周99米,总面积705平方米,外围是一圈排水沟,顶部覆盖着黑瓦,始建于清朝乾隆辛酉年间。

一层的外墙为溪石所砌,内侧还有土夯的墙面,二层则全部为土墙。南北两个大门相通,北面为正门,是辉绿岩砌成的拱门,门匾镌刻“宏康保裕”四个大字,两边署有“辛酉年”、“孟春立”小字。

泉州大部分土楼都是方形的,唯独康安土楼为圆形,这与康安的一段传说有关。

“苦垵”的传说

南安码头是永春小姑塔口与南安蓬华两条支流交汇的地方,早在宋时就是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码头镇区不远的康安村委会附近,坐落着这栋康安土楼,不远,下了码头高速后仅10分钟车程。

72岁的康安村老人会会长陈金兴在这里长大,“我们小的时候,时常在土楼里跑上跑下,还在土墙里掏过鸟蛋呢。”陈金兴回忆,早前,土楼上下两层共有44间房。中心点是一个偌大的圆形天井,天井边还有一口水井,天井四周有好几根9米多高的杉木柱撑起屋顶。杉木柱边是一圈走廊,再往外,是一间一间扇形的房间。

为何是圆形土楼呢?这段传说里,关乎康安村的历史。

许多康安老人习惯管这里叫“苦垵”,康安地名只是后来人雅化“苦垵”的谐音而来。过去为何以“苦”为地名,现已无从考证,但大多认为,与康安的陈氏一族有关。

康安村民以陈姓居多,他们的先祖为开漳圣王陈元光。明朝时,陈元光的部分后人从漳州迁居晋江金井镇古安村,到明末清初,第六世陈振元先到南安洪濑教书,后又到康安当私塾先生。成家后,陈振元生下三子,长子住在康安,次子、三子分居码头新汤、洪濑二地。

其他两地的子孙都人丁兴旺,唯独康安陈氏一直人丁稀薄,衍传了好几代,都难超百人。“每次快要破百时,都会有老人过世或者孩童夭折。”陈金兴说,到了乾隆年间,康安陈氏仅有七八十人。在那个以“多子多福”为信念的年代,人丁少,便意味着家族的没落,族人为此愁苦万分。

康安陈氏族人请人勘察后得出结论,需盖一座圆形土楼,一如香炉,祈求上苍庇佑,二似灯(丁)盏,人丁方能兴旺。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族人们聚财聚力兴建土楼,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康安土楼竣工。

兴许是族人们的团结一心有了回应。土楼建成后果然人丁大增,迄今全村已有1700余人,包括在海外的有2000余人。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