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企几十年奋斗历程见证从一双鞋到千亿体育产业的蜕变 从小小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泉州体育产业跟随时代潮流不断蜕变。 泉州体育产业作为泉州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逆势突围,继续平稳发展。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超过4000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约305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18.4%。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回望来时路,历经数十年艰苦创业、奋斗发展,泉州体育产业从一双鞋起步,从无到有,从小小的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涌现出安踏、特步、361°、匹克等众多家喻户晓的体育品牌,形成了极其成熟的产业集群。 从制鞋业起步 星火可以燎原 作为泉州体育产业的发源地,晋江从全国县域来看可谓业绩骄人:晋江在2013年成为第一个体育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县级市,此外,晋江的体育产业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21家)、国家级体育用品品牌总数位居全国第一(42家)、体育产业企业总数位居全国第一(10078家)。 追溯泉州体育产业的发展源起,自然要从晋江的制鞋业说起,其中,“林土秋”是不能绕开的名字。一条乌河将晋江陈埭镇一分为二,曾经荒芜、贫瘠、穷困与小镇人们的生活如影随形。1979年,改革开放初期,林土秋在报纸上看到国家颁布的新政策:凡是私人办企业,国家将予以免税三年。穷且益坚,林土秋大喜过望,看到报纸上报道皮鞋好卖,他在自家的石头房子里,用一把钉锤、一张饭桌、一把剪刀和几台家用缝纫机步入了制鞋的行当。作为晋江制鞋第一人,林土秋由此点燃了晋江鞋业从无到有的火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眼看林土秋的制鞋作坊生意风生水起,激发了小镇人们告别贫穷、奔向富足的奋斗热情,他们纷纷洗脚离田,腾出自家的屋子,搬进几台家用缝纫机,也操持起了制鞋的行当。每天当当钉锤落下、咔咔剪刀穿过布料、嗒嗒缝纫机踏板翻飞的声响充盈着乌河两岸的街巷。 1981年是丁建通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此前他曾下田耕地、出海抓鱼、吹唢呐打短工。家中的4个孩子被送到附近鞋厂当学徒、做鞋子。丁建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孩子们有的会做鞋底,有的会打样,有的会做鞋面,这些工序加起来不正是一套完整的制鞋流程?于是丁建通找亲朋好友借了些钱,叫回4个孩子,1981年他在家中成立制鞋小工厂,这便是361°的前身。 在浓郁的制鞋氛围中,丁世忠耳濡目染。1987年,只有十几岁的丁世忠揣上父亲资助的1万元钱和600双精心挑选的晋江鞋踏上了北上的旅途,只身来到北京。初到北京的一个月里,丁世忠天天跑商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晋江鞋终于进入北京的商场并获得热卖。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晋江鞋打入北京大部分商场,丁世忠带着在北京挣下的第一桶金回到晋江,和家人一同创办取名“安踏”的鞋厂。也是1987年,十几岁的丁水波告诉父亲要去学做皮鞋。这一年,丁水波用打工积攒的500元钱,与两个结拜兄弟一起创办了三兴公司。 1988年,受泉州鞋业盛况吸引,耐克前来设立合资胶鞋厂。最盛时,胶鞋厂发展到了3个厂、5条生产线。拉过板车,办过木箱厂、拖鞋厂、包装厂的许景南在政府的推动下,通过拉板车时期认识的熟人牵线搭桥,创办起了鞋厂,为耐克做配套。岂料就在厂房建好、设备投入的时候,耐克却搬离了泉州。深感受制于人痛楚的许景南,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创立自己的品牌。1989年,“匹克”诞生了,这一年第一双“匹克”牌运动鞋上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