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文庙残存几乎被茂密树林和草丛所遮蔽,仅露出一角。 在重视文教政策的导引下,明廷还在地方设立提学官、提调官、学官三级管理体制,加强府、县学的行政管理,同时吸引更多名儒参与兴教,提升府、县学的教学质量。据民国《南安县志·职官志》介绍,明时,南安县学设“儒学署”,为地方官学的行政机构。整个大明王朝276年间,南安县学共有教谕46人、训导77人。这些人中不少是名师宿儒,如包原明、郭器、彭显烈、陈恩、区鹤鸣、龚士镖等,他们学问渊深、笃实严谨,对南安文教的较快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期间,南安文教出现“百里之间,弦诵相闻”的盛景,读书风气浓郁。 清朝在基本沿袭明朝教育制度的前提下,施行笼络与钳制兼施的文教政策。清代的几次文字狱,对各地府、县学打击颇大,儒生的思想受到严重禁锢,自由讲学、辩论的风气已大不如前朝。清顺治元年(1644年),兵寇毁坏南安文庙,顺治十四年(1657年)重修。康熙三年(1664年),文庙遭遇大水倾圮,庙前石坊也坍塌。从康熙六年(1667年)起,历经雍正、乾隆、道光、咸丰、光绪等朝,先后重修了南安文庙的戟门、棂星门、大殿、两庑、启圣祠、文昌阁、奎星阁、名宦祠、乡贤祠、朱子祠、崇圣祠、四门先生祠、石坊等。据民国《南安县志》载,清代南安文庙曾有两名来自建安(今建瓯)的教谕十分有名,其一是解元潘金卣,另外一位是举人陈翰墨。 民国初,南安文庙还有两次修缮:一次在1913年,增建明伦堂东西房,并葺云泮桥;另一次在1915年,修葺两庑。到了1952年,因庙殿失火蔓延廊庑,南安文庙被烧得仅存前门及部分残垣,令人痛心。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回首南安文庙历史,有辉煌时刻,也有落寞时分,兴衰兼具。如今该文庙意欲复建,犹如一文化之塔将重新屹立,民众欢欣鼓舞。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鹏鹏表示,南安文庙历史格局比较完整,建议对现存旧址环境进行全面的清理整治,并进行科学考古勘探,取得详细历史信息,为南安文庙保护修复及重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修复及重建应尽最大程度保留遗构,呈现原有建筑规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