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大桥开创BOT模式
泉州刺桐大桥建设采取的BOT模式,曾被各地争相效仿。
核心提示
1995年1月8日,泉州刺桐大桥奠基,其建成后,一度为晋江两岸往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作为全省首例BOT(建设-经营-移交)项目,刺桐大桥的建设运营方式被各地争相效仿。然而,2011年开始,泉州境内跨越晋江的几座大桥中,只有刺桐大桥仍在收费,市民对此颇有怨声,认为其阻隔了晋江两岸人流、车流、物流和商流的畅通,一些代表委员也纷纷提出建议取消收费,但至今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本报记者 黄枫/文 张九强/图
全省首个BOT 项目备受瞩目
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泉州市跨越晋江的主要通道,泉州大桥原来的设计为每昼夜通车5000辆,可实际每昼夜通车上升为24000辆,严重超负荷运行,成为国道324线及泉州市南北交通的“瓶颈”地段。
随着车流量的增多,为缓解交通压力,1994年初,泉州市政府决定再建一座跨江大桥。由于当时泉州市政府财力有限,因而决定对外招商。其中,泉州市名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流公司)对此事表现出浓厚兴趣。1994年10月5日,市政府正式批准刺桐大桥投资公司按照BOT模式进行大桥的建设运营。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 (含建设期),期满后全部无偿移交给国家。
作为全省首个BOT项目,刺桐大桥从诞生之初便备受瞩目。
建成后的泉州刺桐大桥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其中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全桥并列6车道,设置中央绿化分隔带,设计日通车量为2.5万辆次,桥下可通行500吨胖体海轮。工程总投资2.5亿元。1995年5月18日,刺桐大桥全面动工建设,1996年11月18日竣工。
1996年12月28日,刺桐大桥通车后,有效缓解车辆的拥堵,也成了泉州市过境车辆和市区、晋江往来的主要通道之一。
2011年开始,泉州境内跨越晋江的几座大桥中,只有刺桐大桥收费。
晋江上唯一收费大桥
2004年7月1日,泉州大桥、顺济新桥、笋江大桥全面取消收费。当时规定,市区东边过境货车、2吨以上车辆从笋江大桥通行,西边的则从刺桐大桥通过,此举避免了所有车辆从免通行费的3桥通过,刺桐大桥得以继续生存。此后,泉州晋江大桥、田安大桥的建成,更是大大减少了刺桐大桥车辆的通行量。2011年开始,泉州境内跨越晋江的几座大桥中,只有刺桐大桥收费,其余的都已免费。特许经营期限到2025年的刺桐大桥,屡受市民抱怨。
伴随泉州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刺桐大桥也成为市“两会”的热门话题。多年以来,很多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纷纷提出建议,回购刺桐大桥,取消刺桐大桥收费。不少代表委员们认为,泉州环湾城市框架形成的“环湾、向湾”交通路网正不断形成,桥北有以浦西万达为代表的繁华中心市区,桥南是正在建设的,有未来泉州“陆家嘴”之称的泉州滨江总部经济区,不能因为中间一座大桥收费站而人为阻隔了两岸人流、车流、物流和商流的畅通。
近日,记者想要向名流公司董事长陈庆元了解目前刺桐大桥的运营状况,其表示具体情况不方便透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