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源川池至今仍为旧城区内水域面积最大的池塘
大小几十座水闸 调水位营造景观
“目前内沟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水闸几十座,平时起调节水位的作用,进入汛期,则肩负排洪防汛重任,至于水关已基本没落了。”王炳源告诉记者,位于现泉州七中附近的海关口以前有船进出,人们利用船舶运输,在城内外进行货物交易。七中沟、海关口及涂门水关是古时水上进入刺桐城的三大水关。
王炳源介绍,古代内沟河水系主要起到防御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当时陆地交通不发达,水上运输是重要的商贸交易方式”。随着时代变迁,内沟河的功能发生一定的变化,由“防御、交通”转变为“防汛、排水、景观”之用,“像刺桐路中间的平原渠,其景观功能就十分突出”。
几座大型泵站投用 “水漫金山”不再
据悉,最早的水系并没有机械动力,纯粹靠地势高低,水从西北方向入城,再往东南排入晋江。
“2000年左右,为了提高调节水位、排洪防汛效率,中心城区陆续修建一批大型泵站。”王炳源介绍,“由于泵站的建立投用,内沟河真正实现了由自行排洪到机械行汛的转变。”
目前已在运作的泵站有三座,分别是北峰泵站(负责处理清源山片区的雨水)、金山泵站(负责老城区的排洪)以及浦西泵站(负责温陵路以东片区的排洪),此外还有一座在建的潘山泵站,主要处理南安丰州、北峰片区的排洪。
此前,新华南路的金山由于地处低洼,遇暴雨必积水。金山泵站建成后,“水漫金山”的景象不再,效果立竿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