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打山棉皮
本报讯 (记者周长锋 通讯员蒲远宝 陈泽锟 黄永南 文/图)永春湖洋灯纸的制造历史可追溯到明末,高峰时期有数十家在制造灯纸。记者日前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成本销路等原因,现在只有该镇玉柱村村民李文湓一家还在沿袭手工制造灯纸。李文湓已经76岁,他表示害怕工艺失传,所以一直坚持制造灯纸,如果有人学习,他还会传授。
手工制作工艺复杂
近日,记者在李文湓的家看见,他家屋外的地上都晒着灯纸。“天气好的话,只要晒两个小时就可以了。我们一天可以做300张灯纸,每张销售一元钱,除去成本,赚不了多少钱。”李文湓告诉记者,灯纸主要用于做灯笼、窗户用纸和油漆用等。李文湓说着拿起一张灯纸,使劲揉成一团,然后展开,“这纸揉成团展开还是原来的样子,不会变形,只要不碰到水,上百年也不会坏掉。”
做灯纸的主要原材料是山棉皮,一斤可以生产80张。“山棉皮是找人收购的,先把山棉皮的黑皮去掉,加入烧碱煮烂,再用清水洗去黑点,随后用木槌将山棉皮在石头上捶打,再放在盛有胶水的缸里搅拌,最后将纸浆抹在模具上,晒干就是灯纸了。灯纸只能用原始的方法,如果用机械生产,加工出来的灯纸就没有拉力。”李文湓说,他的灯纸制造工艺都是祖传的,他13岁时就开始学习制造灯纸,现在已经有60多年。灯纸以前都是销往尤溪、大田、安溪、莆田、仙游和南安等地,不过现在用量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