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五店市传统街区复活记 众多闽南老厝整体搬迁

2013-11-15 09:22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众多闽南老厝整体搬迁晋江市五店市传统街区,和当地历史建筑相伴,如此大规模迁建在泉州尚属首次。与福州三坊七巷、成都宽窄巷子等共同掀起了古建筑街区保护、开发的浪潮。

五店市复活记

众多闽南老厝整体搬迁晋江市五店市传统街区,和当地历史建筑相伴,如此大规模迁建在泉州尚属首次,目前投资已达十几亿元,与福州三坊七巷、成都宽窄巷子、杭州五柳巷、黄山屯溪老街共同在中国掀起了古建筑街区保护、开发的浪潮

五店市对老厝的搬迁、复原,构件几乎一个不漏,工人正在仔细修复老厝屋顶。(桂晓芳 摄)

“就像一壶老酒,总是香气四溢

就像一册古卷,娓娓述说从前

风雨来过,我未曾残破败落

风雨来过,我还是百年古厝……”

——蔡琴、李建复的《古厝》

对于许多曾经住过老厝的人来说,老厝是一种无法释怀的念盼,与生俱来,割舍不去。对于那些旅居海外的游子来说,老厝则像是一款永久不变的皮质沙发,当他们走累了,他们渴望回到这里来休憩。不同人的眼里,老厝有不同的内涵,但谁也不能否认,它是我们城市中最独特的一道风景。

泉州现存的老厝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弥显珍贵。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曾经说过,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怎么保护好、利用好老厝,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

对古街区的保护开发,远有四川成都的宽窄巷子,近有福州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称,该片区是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或街区打造的福州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项目,是遗产保护和开发产生的项目,是作为国家4A级向5A级景区过渡的文化旅游项目。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是体验人文、消费文化。即游客到这个景区来是体验历史文化遗产的人文和其他自然的文化理念,消费当地特色文化的。三坊七巷一直按照这个模式来打造。

不久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曾组织一批画家到泉州晋江采风,画家们意外发现,在繁华的闹市中,居然还有一处保留着众多闽南特色建筑的街区——五店市传统街区。这个街区位于晋江老城区青阳的核心区,毗邻世纪大道,背靠青梅山,与万达广场相连,拥有蔡氏宗祠、庄氏家庙、石鼓庙及布政衙、蔡妈贤宅、朝北大厝、庄志旭宅、宛然别墅等一百多处历史风貌建筑。这些建筑的历史从明朝延续至今,长达数百年。画家们将五店市老厝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布之上,并于今年国庆期间展出。画展在泉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多的人涌至五店市,一睹这里成批的闽南传统建筑风采。

守望闽南传统文化,打造闽南文化新街口,这是老厝在五店市内重生的重要意义。(陈小阳 摄)

五店市内这么多的传统老厝哪里来的?

记者前往五店市调查发现,这些闽南传统古厝、老厝,除部分是原本就坐落在五店市之外,还有不少则是从晋江各地整体搬迁过来的。

据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晋江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对闽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惜花巨资创新闽南文化的保护利用模式,五店市传统街区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一个“闽南文化新街口”。“我们对一些老厝实施了整体搬迁,把它们汇聚到了五店市街区内。在这里,老厝们除了能保持原有的风貌外,还能获得更为妥善、周到的保护和修缮。截至目前,整个五店市传统街区的组建,投资已达十几亿元。”据悉,近期还将有三四幢老厝会迁入五店市街区。

对老建筑实施整体搬迁并非易事,而如此大规模地迁建老厝,在泉州更属首次。

五店市建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清靖认为,五店市传统街区正在打造的是一个庞大的文化遗产存留工程,拯救了大量濒临绝境的老厝,“只有原汁原味地复原老厝,整体搬迁才称得上成功。五店市对老厝的搬迁、复原,几乎达到构件一个不漏,风格、规制完全恢复的程度,对于部分建筑,在工艺上甚至还有提升。”

晋江市聘请了北京清华城市规划研究院、华清安地建筑设计公司编制街区保护与更新详规,以“守望闽南传统文化,打造闽南文化新街口”为主题进行总体布局。

晋江市原博物馆馆长、年过八旬的古建老专家黄世春表示,整体搬迁,不仅仅是在保留一幢房子,而是在保留一段历史。“做到的不光是外形的‘像’,还要有‘魂’。”杭州五柳巷对民居改造设计,甚至采用了一幢一策的办法。

“对晋江老厝进行保护、修缮,向世人展示老厝的魅力,把闽南文化辉煌之处介绍给更多的人。这是老厝在五店市内重生的重要意义之一。”相关负责人称。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弘扬泉州文化,打响泉州文化品牌,是当务之急。在这时,以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为基础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承载了人们颇多的寄望——它能成为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的“大观园”吗?它有望成为晋江市极富文化气息的“城市会客厅”吗?

目标需要一步步去接近。实施整体搬迁,助老厝重生,五店市传统街区在保护、利用闽南文化资源上,已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巧匠移厝:

整体搬迁,难度最大的保护方式

在晋江五店市,处于修复过程中的老厝沐浴着阳光,岁月沧桑、传统文化在上面无声流淌。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记者 陈小阳 实习生 桂晓芳/图

为何整体搬迁——

老建筑分布零散,逐一保护不现实,“集中保护”的设想被提了出来

中国民间古建筑,目前在许多地方还比比皆是,除了极少数有幸列入文物保护起来外,大多数古建筑状况堪忧。由于缺乏保护资金,许多古建筑得不到及时的修缮和保护,有一些古建筑在风雨飘摇中垮塌消逝,还有一些则是在城市大改造中,被直接破坏、清除了。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东南大学教授刘先觉认为,城市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史文化名城也不例外,这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但打造现代化城市,并不意味着就该去除所有的老建筑,城市建设恰恰也是一个去芜存菁的过程,真正好的历史文化遗产必须得到妥善的保护。

修复后的老厝保留着闽南建筑“出砖入石”的风格。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闽南建筑,特别是闽南的优秀老建筑,作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理当受到我们的重视。如今,每一座城市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都在比拼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像泉州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前人留给我们大量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我们最有魅力的城市名片,我们又何忍抛弃它们?

最近几年,随着人们保护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在泉州各县市区,越来越多的富有特色的闽南传统老建筑被地方政府用心保护起来,有的还得到了不错的修缮。然而,由于泉州地区老建筑物分布比较零散,有的地处深街陌巷,有的甚至远在荒郊,要想逐一保护,不太现实;而且有些老建筑常年无人居住,放之任之的话,倾圮是必然的结果,实为可惜。于是,“集中保护闽南传统老建筑”的设想被提了出来,这样一来,既为老建筑谋生路,还为城市文化添光彩,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老厝重修,所用的砖都是“原件”。

要想集中保护老建筑,就必须实施较大规模的整体搬迁工程。一幢闽南老厝,它的构件可能多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件,进行整体搬迁,所冒的风险可不小。晋江市政府成了泉州地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在其领导和推动下,已有数幢独具闽南特色的“皇宫起”红砖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楼从晋江各地整体搬迁至五店市。未来,搬迁的建筑数量将达百座。

福州三坊七巷是遐迩闻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它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当初兴建街区时,也对街区内的部分古建筑实施了搬迁修复。为此,福州市还曾先后批准颁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搬迁修复保护办法》、《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审核制度》、《三坊七巷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技术规范》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使得文物建筑的原汁原味得到保持。如今改造修复后的三坊七巷,已成为闽都历史文化的“展示厅”。

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黄良认为,整体搬迁古厝至五店市有两个前提条件:首先,晋江市是泉州地区闽南红砖文化最集中的地区,拥有宋、元、明、清各个时期各个类型的建筑;其次,五店市是老晋江的发祥地,保存着大量典型的闽南风格的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名人故居等建筑,有较古老和传统的历史风貌,适合开辟成历史文化传统街区。

如今,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已现雏形。来到这里,你会发现一幢幢闽南红砖老厝已经落户“新家”。在街区的一角,它们静谧得如同一位位耄耋老者,一手轻扶躺椅,一手摇着蒲扇,面容安详地在享受着阳光浴。靠近它们,注视它们,从它们身上,我们会读出许多岁月的故事。

砖柱被切成一段段搬迁、组装,白线位置是它们的“粘合”处。

整体搬迁难在哪儿——

大者千斤,小者数两,十几万个“原构件”重塑魂与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研究员章建刚表示,古建筑出于本身特性的不同,对应的保护方式也有所不同。但更重要的是,每座城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护建筑文化、城市历史的规则体系。

古建筑的传统保护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种:带病延年、修旧如旧、原地新建和落架重修。整体搬迁实际上类似于一种异地的落架重修,技术要求高,难度也最大。

众所周知,整体搬迁并非完全拆除重建,而是在准确测绘和对原构件进行编号后,在新址上重新搭回,并替换掉小部分有损、糟朽的部件,对一部分构件实施灌浆等加固手段的一种修复方式。

五店市建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范清靖告诉我们,对公共遗产性质的古建筑,它的整体搬迁非常严格。不仅是外观和朝向,里面的规格、布局、工艺全部都要尽力维持原样,否则建筑物上所凝固的历史印迹就不存在了。在今天,也有一部分古建筑作为文化景观向公众开放,这就更需要特别的考虑,比如说拉电、防火措施等,这需要非常谨慎,有很强的专业性,不能简单对待。

构件经过清灰、刷洗,在新址上立架复原。

古建筑老专家黄世春组建了一个富有经验的古建筑修复团队,五店市内的多幢老厝就是经他的手整体搬迁来的。他认为整体搬迁须尽可能保留建筑原来的肌理和风貌,即原真性。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保留原来建筑形制,其中包括占地位置、比例间数、高度、屋檐形式等最重要的指标,建筑形制往往是建筑外观的决定因素,是区别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准,形制变了,其他指标就毫无意义了;第二,保留原有结构,闽南历史建筑主要由砖、石、木混筑构成,不同的结构有不同的受力体系,在保护过程中不仅要对这些结构进行保存,对于梁架、额枋等承重构件要仔细研究,尽量采取加固的方法保存,且不能只为了外观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原来结构体系;第三,保存原有建筑材料,一幢古建筑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材料的组合体,如果材料大量变更了,其文化含量就荡然无存了。古建筑构件大体可分为:大木作与木雕饰件;石构件与石饰:砖作与砖雕件;灰作与灰雕彩绘。种类繁多,工艺迥异,还包含着不同的建造历史年代风貌与内涵。构件大者有数千斤重,小者仅有数两重。比如在迁建安海蔡德练番仔楼时,一共有近180根的木柱子、16.5万多块砖,这些全都要完好拆除、包装、运输,然后对号入座恢复原貌,是一件大难事;第四,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古建筑是什么样子的,与当时的建造技术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保存原有的工艺技术就相当于保留了古建筑的施工方法,这种工艺不仅是保持原来传统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建筑安全与稳固的问题。

整体搬迁要实现原真性,难度可想而知,技术、人才、资金和有效的管理,缺一不可。黄世春表示,如果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支撑,整体搬迁工程根本无从谈起。范清靖更是直言忧虑闽南古建人才的传承状况,“能够请到的具有专业水准的老师傅,年龄大多都在60岁以上,有些特殊工艺根本后继无人。这些工艺原本形成于民间,如果不重视传承的话,肯定会失传。”

老厝中精美的木构件经过维护得以保存原来的风貌

有哪些必要步骤——

其屋如人,屋主身份、家庭与年代同样重要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张兵说,福州三坊七巷探索出了一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由此产生了一条制度化的工作流程,这是在保护中探索出来的值得借鉴的经验。实际上,晋江五店市在进行街区打造的过程中,同样摸索出了一套对老建筑实施整体搬迁的经验。

整体搬迁工程浩大,而且工序繁琐,记者根据范清靖、黄世春以及五店市现场施工队成员的叙述,整理出六条步骤。

步骤一:考察并确认原建筑物的历史年代,了解屋主的身份以及其家庭成员结构。

中国每个朝代的建筑都有其突出的特点,其建筑工艺既有差异,也有传续。有些外观相似的建筑,可能并非诞生于同一朝代,不能草率处理,比如明清的建筑装饰,它们有传承的一面,又有不同,要区别开来。对待一幢古建筑,只有在准确研判出它的建造年代和建造工艺后,方能动手搬迁、修复。

在古代,建筑同服饰一样,是高度礼制化的事物,有严格的身份等级规定。有些闽南红砖古大厝从规制上也能反映厝主的身份,比如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一进深或三进深,乃至四进深、五进深,对应身份也不同。在主屋正厝、东大房、后房、厢房中,居住的是不同家庭成员,装饰也会不同,这些是建筑的历史源头,同样需要确认。

步骤二:测绘、拍照,设计出复原图纸。测绘和拍照是保证复原建筑准确性的必要手段。

有的部位还标明了安放的位置

步骤三:对建筑构件进行贴纸、编号,然后拆卸。

编号一般采用由下往上、从左到右的原则,这样方便复原。拆卸时则由上而下。对于较长的砖柱、木柱在拆卸时,可以贴纸标记后分段切割,以便运输。

步骤四:分门别类地装箱、运输。

步骤五:构件清灰、刷洗,在新址上立架复原。

要使复原准确,首先要通过卫星测海拔,找准水准点。复原时遵循“谁拆卸,谁复原”的原则,即哪支施工队进行拆卸,还由它来完成复原,这样避免不同施工队间互相扯皮。施工时,采取由下而上方式复原。复原建筑的要求很高,整体误差一般不允许超过半公分。

步骤六:修缮和提升。

古建筑常会出现构件损坏、缺失的情况,这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建筑物损毁,延长其寿命,更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另外,在不改变古建筑原始风貌的前提下,也可借助一些现代新工艺,来帮助古建筑提升质量。

对建筑构件进行贴纸、编号,然后再拆卸、组装。

老厝搬迁步骤表

①考察并确认原建筑物的历史年代,了解屋主的身份以及其家庭成员结构。

②测绘、拍照,设计出复原图纸。

③对建筑构件进行贴纸、编号,然后拆卸。

④分门别类地装箱、运输。

⑤构件清灰、刷洗,在新址上立架复原。

⑥修缮和提升。

步步精心:

保护老厝,探索新路

绿色植物和红砖建筑相得益彰 (陈小阳 摄)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直击:

揭秘部分古建筑修复技艺

如今,有数支古建筑队伍正在五店市内进行老建筑物的修缮工作,我们到施工地进行现场采访,发现许多传统古建筑修复技艺正在这里轮番“上演”。

五店市的林岱岳宅是从内坑搬迁过来的,这是一幢五开间大厝,目前正在进行后期修缮工作。一进入这座红砖老厝,我们就发现里面的木雕饰品真是精妙绝伦,一个木雕花窗可能包含着上百个小图案。在正厅,我们看到有两块相向而对的镂空木雕花窗,纹饰精妙娴熟,而且看上去一模一样。范清靖先生笑着指出,其中有一扇早年就已缺失,后来是修复队的老师傅用相同材质的木料,仿照尚存的那块,一点一点精雕细琢出来的。不细看,根本无法分辨出来。据介绍,要完成这样一个花窗的修补,需要木工、雕工、漆工三者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雕工的制作流程包括画样、打眼、拉花、雕刻等,用到的大小工具不下六七十种。而评判一件花窗作品好坏的标准,一是要榫头紧密,二是做工要细腻。

晋江大厝几乎都做“塌寿”,内有石雕、木雕,遗憾的是,不少大厝“塌寿”内的石、木雕都被不法之徒暴力偷盗了,只留下一些残片。古建筑修缮要对石、木雕进行复原,这是十分费功夫的,能否达到效果就全靠石、木匠的手艺了。

老师傅在修古厝时,一般都会见机“下竹钉”。这是因为,古厝内一些缝隙受干湿影响会有胀缩,嵌缝的腻子不易牢固,所以要在裂缝中下竹钉。根据缝隙宽窄深浅来确定钉的长短粗细,间距约10—15厘米。为使受力均匀不易脱落,同一条缝内的竹钉应同时均匀打入。在每条缝的两端必须各有一只竹钉。钉与钉之间要用竹片嵌实刮平。

修复古大厝内的木雕要耗费很多心血才能力保逼真。上图为保存下来的原装木雕窗,下图是仿制的成品。两者几乎难辨真伪。 (桂晓芳 摄)

老厝木材如有较大裂缝,要进行处理,用刀尖顺着裂缝扩大,填入没灰。大缝用木条嵌实钉牢,如有翘茬则用钉子钉牢或去掉。遇有松节子时,要彻底清除干净。柱子或者斗拱如有朽坏,可用绞铁的方式加固。

我们常见闽南古厝外墙红砖上有一层白灰,这是历经岁月洗刷后留下的痕迹。古建筑修复如果想要在砖面上也制造出这种效果,据介绍,可以通过“洗砖”来实现,即以草酸稀释后用来洗红砖,红砖表面就会产生硝化作用,经雨水冲刷后,就会在砖面上长出白灰似的硝化菌,这样做旧的效果就出来了。

“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黄世春先生表示,做修复工作时,屋层往往要进行防水和防火设计。在梁上和望砖之间要加3厘米左右的水泥浆,中间再夹一层塑料网,然后再加一层耐高温的涤纶,最后盖上瓦盖。

五店市内的益元牌楼在历经风雨洗礼后,重焕生机。(陈小阳 摄)

启示:创新闽南文化保护利用模式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如果原地保留不动,就会影响大片的规划建设,要是拆除那将是一项巨大的损失。五店市对优秀老建筑进行整体搬迁的经验显示,遇到此类情况时,采用整体落架搬迁的办法,也能取得异乎寻常的效果。

黄世春认为,五店市对优秀老建筑进行整体搬迁好处不少。一是节约成本,费用要比重新仿造省得多;二是可以保留建筑物中的传统建造工艺;三是老建筑复建时,结合进行木材防腐、屋面防水等新工艺,可达到延长建筑寿命的目的;四是为中国古建筑闽南风貌留下了历史见证。可谓一举多得,值得称道。

实际上,五店市传统街区正在走的路,也是一条探索创新闽南文化保护利用模式的路子。对泉州各地保护老建筑,同样具有示范和借鉴的意义。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既要保护,还要懂得合理利用,这样才能实现它自身的价值。五店市是晋江历史文化、传统生活风俗的一个缩影,保存着大量典型的闽南风格的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名人故居等建筑。从各地整体搬迁来的优秀老建筑,在这里重焕光彩的同时,也提升了五店市在人文方面的实力。如今,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立足保护、适度开发”的原则,五店市传统街区将采取历史风貌保护与更新并举,文物修缮和配套设施建设相结合的措施,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闹市中的世外桃源、传承历史的文化宝库和海内外晋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认为,文化传统街区应该注重街区文化活力保持、街区业态发展以及文化内涵的挖掘,“要注意使街区周边景观、环境与街区本身相协调。此外,在街区保护修复、历史文化展现等方面,要充分发挥街区民众的力量,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街区保护的事业中去。”赵中枢建议。

传统文化街区旅游在当今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五店市传统街区的开发,也是在突破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理念,促进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作为一个脱胎于传统的文化街区,五店市街区保护更新后,仍保留传统市井风情,并将导入餐饮、休闲娱乐、特色商品零售、以客栈为主的服务行业等丰富业态,成为时尚、文化的新坐标。 这个新坐标,不仅能让闽南人感到亲切,还将吸引外地人、辐射台港澳晋江乡亲和东南亚晋江华侨到这里旅游、休闲、寻梦,从而在城市核心区构成一片‘老年人觉得怀旧,年轻人觉得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晋江人觉得很侨乡,外地人觉得很闽南’的独特地方。 ”相关负责人称。

阅读延伸

各地传统文化街区保护开发的启示

宽窄巷子保留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四合院

成都宽窄巷子

核心区“只迁不拆”

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2003年,宽窄巷子历史文化区全面动工改造。该历史区的改造工程与以往一般的旧城改造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它不是推倒重来,而是为了再现老成都的历史文化风貌而进行保护性甚或是抢救性的改造。

其涉及的范围是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这个占地面积近300亩的区域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核心保护区,一个是环境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是地处支矶石街以南、井巷子以北的宽巷子、窄巷子两个街坊,这片区域大概占地 80多亩,剩下的 200多亩为环境协调区。此外,两个区域在具体实施中着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保护,后者则着重开发,而开发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宽窄巷子内经常游人如织

具体做法是,核心区内本着“只迁不拆”的实施原则,即采用产权买断、调换等方式,获取该区域内所有房屋产权,并外迁原所有人和使用人。该区域内近 40%的建筑将要保留,对它们将采取修缮的方式,按照原有的特征进行修复,并完善内部设施;剩下近 60%的建筑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做到“整旧如旧”。

改造后的宽巷子、窄巷子,其旧有的单一居住功能将得到置换和丰富,向以“文化、商业、旅游”为核心的功能转变,其间设置一些区域,专门用来展示一些早已失传或将要失传的古老艺术和文化,如蜀绣、蜀锦、竹编及漆器工艺等,还修建了一些具有特色的纪念馆、旧时的画馆、文馆、茶馆、戏馆等,并且邀请一些顶级艺术家以及文化名人来这里从事创作。

五柳巷历史悠久

杭州五柳巷

重点打造中医中药一条街

2013年10月,杭州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五柳巷东依东河。宋代东河为护城河,元代城墙东扩,东河成为城内河道,宋代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之说,东河一带是当时杭州主要蔬菜产地及交易地,所以又称为菜市河,宋时此区域已非常繁华。

2010年8月,杭州上城区启动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经过长达3年之久的改造工程,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在实现外部历史风貌提升与内部设施完善基本完成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持了旧民居的风貌。五柳巷对民居改造设计采用了因地制宜、一幢一策的办法,拥有保护、改善、整饬、拆除、更新、保留6类模式。对50年以上的历史建筑,对原有建筑结构、风貌进行严格保护。

中医、中药一条街目前是五柳巷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的区块,计划引进鲍严钟、连建伟等10位名中医工作室,三慎泰、天禄堂、傅同春等3家老字号名医馆,及其他养生科普类场馆。

今后,栩栩如生的中华老中医铜像、富有故事性的中医历史墙绘与绿化带中精心栽培的中药材,都将成为五柳巷历史街区的新招牌。

屯溪老街紧邻黄山景区,人气很旺。

黄山屯溪老街

黄山下的“文化补充品”

屯溪老街坐落在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江,被誉为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2009年6月10日,经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屯溪老街和北京市国子监街、苏州平江路等共同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屯溪老街每年吸引了近600万的国内外游客,老街的建筑群不仅沿袭了宋代风格,同时也继承了徽州民居的传统建筑风格,规划布局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白粉墙,小青瓦,鳞次栉比的马头墙,淡雅古朴。街面建筑大都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住”的格局,呈现出江南城镇古老的风姿。专辟的一段“古代街”上设有茶楼、酒肆、书场、墨庄,古趣盎然,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屯溪老街是徽州商业文化的重要物化象征,除此之外,依托紧邻黄山的区位优势,屯溪老街也是黄山下最重要的“文化补充品”。

(图片来源于百度图库)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