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借“古城复兴”促城市转型 分两段保护整治西街

qz.fjsen.com 2013-12-20 08:16  吴月芳 陈丽娟 田米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2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陈丽娟 田米 文/图)昨天,读者郑云烨发来微信,提建议说,泉州如果能将古街开辟为步行街,引入非遗传承人,做常态化展示,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泉州文化。

的确,关注泉州文化,古城是最重要的篇章,因为古城就是泉州的灵魂所在,是泉州历史文化的延续,是泉州城市的外在观瞻。

记者了解到,继泉州获评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泉州再度提出了以西街片区为核心的“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将古城与古港、新区串联起来,建设多元文化城市。规划局方面透露,备受关注的西街保护整治,目前已有初步思路。

连日来,海峡都市报闽南版“东亚文化之都”大型策划第三阶段,搭建起话题讨论的文化大平台,已有不少市民踊跃参与,热心为“文都”出点子。与此同时,值2014年泉州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本报昨日一并开通“两会前哨”,为泉州作一场文化前瞻。

欢迎各界与我们互动,积极建言献策,只要您有好点子、好创意,都请大胆讲出来,我们将把这些意见、建议选登在报纸上,并反馈给“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供参考。

文化观察·古城复兴篇

本月初,泉州市区西街龙头山片区里的旧面粉厂开始改造。利用旧面粉厂前110米长、24米宽的地面空间,这里将建设巨型钢结构半开放式大厅空间。

两个月后,也就是2014年元宵节,这里将变成“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系列活动的主场地之一。预计覆盖面积可以达到2700平方米,近期,这里将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开幕式的主活动场所,远期这里将改造成当代艺术馆,用于艺术陈列展示、公共活动、艺术作坊等。

业主单位表示,这一项目改造的开始,意味着以泉州西街片区为核心的“古城文化复兴计划”开始加速。

泉州旧面粉厂

借古城复兴促城市转型

古城复兴,既是对古城保护与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对泉州而言,亦是一种时尚,一种文化更新。

近年来,泉州籍艺术家蔡国强多次回到家乡,经过协商,计划将旧面粉厂数层楼高的面粉储存罐作为当代艺术馆的“旧馆”改造的一部分,在不远处的麻纺厂建设新馆。同时,麻纺厂规则连续的三角形红色屋顶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遗迹,将继续保存。

旧厂房改造后作为现代美术馆,在国外已有先例。比如,英国伦敦原发电厂改造为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长180米,宽30米,高35米。如今,它已成为伦敦夜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规划,龙头山片区改造后,可以和临漳门、曾氏祠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南音艺苑、梨园古典剧院等串联起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音乐艺术文化业态。

有考古资料统计,以西街开元寺、东西塔组成的核心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可供开发的古大厝34处,洋楼3处、宗祠1座,古街巷22条。根据目前的初步计划,古城复兴将以泉州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为契机,带动西街片区走文化业态发展之路,促进城市发展转型。

分两段整治西街大提升

泉州的古城复兴,将不是“秀才文章”,而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系统工程,讲究三个层面——复而有古,复而有境,复而有魂。用泉州市规划局局长黄世清的话说,复兴后的业态将不是扁平的,而是丰满的,让人尽享历史与未来的对比,感受新的味道。

规划局方面透露,备受关注的西街保护整治,目前初步思路为,将整条西街保护整治分成两个部分。东段自中山路至新华路,主打原汁原味。这里的历史遗存、街貌将得以保留,主要考虑如何进行业态提升。

事实上,目前,这一片区旧馆驿、酒吧等部分新业态已自发形成,即传统文化和时尚的生活衔接。未来,这里将腾出更多的空间装新的东西,建设现代生活的配套设施。

西段自新华路至城西环路。这一片区有很多老厂房和名人故居。最为出名的便是甲第巷的欧阳詹故居,对泉州有着特殊意义。西段的另一个重头戏便是上述西街旧面粉厂的改造。

为了让更高端的商业进入这个区域,他们还在这里规划了一个商业综合体。和别的商业综合体不同,这里的交通组织将高起点建设。地面上的空间大多为行人步行、休闲的空间。车辆则完全利用地下空间通行,使得这里成为休闲生活、慢生活的展示区。

与此同时,根据规划,今后,这里还将与开元寺、旧馆驿、当代艺术馆、梨园古典剧院、南音艺苑连成一片,附近的破腹沟还将规划水上旅游。

坊间争鸣

古城工作室更便于创作思考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思立

卢思立在市区花巷原工艺美术厂大院内,有属于自己的、百来平方米的工作室,这里曾是半个多世纪前木雕厂厨房。老旧的砖瓦房,如今下雨时墙壁会渗雨,卢思立就自费请人来修补。在他看来,能在古城里拥有工作室,虽然破旧些,也比在其他地方更便于创作思考。

他说,现在许多工艺美术师各自寻找工作室,若是没有人引路,外地游客来了遍寻不着。老城区里如果能有工艺师云集的工作室,大家交流沟通起来方便,有助于彼此艺术灵感的激发。在花巷原工艺美术厂大院内,“泉州市工艺美术馆”项目还停留在图纸之上,若能有官方设立的工艺美术馆项目,能使许多本土工艺名家安身古城,更能激发大家创作发展的意愿。

古城建筑分类制定整治措施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

2008年起,受农工党泉州市委的委托,陈建中和黄明珍、陈冬珑开始对泉州古城的保护利用与文化旅游产业开发进行调研,并形成文字建议,作为2009年政协委员提案,递交市政府研究。

调研结果是,专家们认为,古城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古城许多景点稍加整理,就可以成为旅游线路的重要参观点,但它们比较分散,很难捆绑开发,首先可以做的,是以西街片区为突破点。

陈建中进一步解释说,以西街开元寺为核心区域,带动古城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推出古城文化旅游,对区域内的建筑分为绝对保护、相对保护、控制建设三类,制定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代表、委员声音

古城复兴别忘中山路

泉州市人大代表、鲤城临江街道伍堡社区党委书记 康黎英

康黎英说,2001年,泉州“中山路整治与保护”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这是我省建筑物首次获此殊荣。泉州中山路建筑风格多样,古城复兴不应忘了中山路。

今年年初两会上,康黎英提出中山路应及时清淤,已得到市政部门的建议落实。现在,她又计划着写一份代表建议,提交2014泉州两会。

康黎英说,中山路的房子都是70年以上的危房,虽然现在中山路的商业氛围已经淡化,但建筑价值仍在,古城复兴时应考虑对中山路进行景观提升和危房改造。

多引导民间资本参与

泉州市政协委员陈笃恒

陈笃恒认为,泉州的城市定位就是历史文化名城,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也是得益于这一深厚的城市底蕴。如何利用这一名号挖掘城市价值、推动城市建设,从而带动泉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思考。

他建议,好酒也怕巷子深,官方应多投入,并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促进城市文化发展。他说,曾参观过乔家大院,这座大院不单纯是一个古迹,还带动了很多客流,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可以循环投入,政府和百姓都从中受益,整个大院的保护也更有保障。这一点,值得泉州学习和借鉴。

读者建言

@黎明大学海峡文化学社:泉州的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主要针对幼儿园、小学、中学开展,高校涉及得少。建议筹备成立“泉州市高校闽南文化社团联盟”,办属于高校师生自己的闽南文化节。

读者郑云烨:市区应规划一条步行古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聚集在一起,展示手艺与作品,并让其常态化,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和接触到泉州文化。

责任编辑:陈小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