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内有历朝人士书题的多处石刻,文化气息浓郁;相传蔡襄年少时曾和舅舅卢锡一道在寺内山洞中苦读经书,后来还留下了亲笔所书的“伏虎胜境”碑;如今周边还有观音亭、石龟驮印、仙人脚掌印、12米高的送子观音石雕像、地藏王菩萨像等众多景点
少年蔡襄修身之处——泉港虎岩寺
到虎岩寺可欣赏“石龟驮印”奇观
□本报记者 吴拏云 通讯员 尤惠艺/文 记者 陈起拓/图
【核心提示】
古时候,中国的儒家、道家、墨家都讲究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才是修身最理想的结果,所以,古代许多儒家子弟一生都在“修身”中度过。在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昆仑山南的虎岩山间有一座寺庙叫虎岩寺,传说,这座寺院在宋代时便曾是蔡襄的修身之处。带着好奇之心,我们在虎岩寺住持释祥清的指引下,游览了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寺。
这株枷棕树据说已有千年历史
寺旁挺立千年枷棕树
虎岩山又称伏虎岩,山高322米,虎岩寺就坐落其山腰位置。虎岩寺临崖砌石高筑,坐东面西,由大雄宝殿(“三宝殿”)、观音殿、斋厨、禅房、游廊和庭台等组成,供奉三宝、观音和伏虎祖师。据介绍,清嘉庆《惠安县志》载有伏虎岩名字的来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至1016年)有僧道养在山中隐居,他精习律乘,能够伏虎,每每早出暮归,虎伏山下等待,因而得名。从虎岩寺的历史算来,迄今已有千年。1981年,虎岩寺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又经泉港区政府批准以“保护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建。千年古刹,重现光彩。
如今,公路已直接修到寺前,上山的路十分平坦、舒服。车在山腰时,远远便能望见刹宇亭台兀立苍翠之间,石阶梯崇,欲攀云端。明朝官员黄元亨(字幼嘉)有诗赞颂伏虎岩:“徒倚依林末,轻风送夜熏。山开疑有月,树隐半为云。流水人偏静,谭经虎共闻。落花兴未倦,挥尘看星文。”可惜此时不在夜里,否则真想见见满天“星文”的样子。
寺后天蓝云浮,山林繁茂,蔓藤缠绕,香花碧草争奇斗艳,兼且岩罅幽邃,有泉水涌流其间,望之神怡。想想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常年饱受环境问题困扰,不由得令人更加珍惜起眼前这片美景。“你看这棵树,它叫枷棕树,传说已有千年历史。”寺院的张居士迫不及待地向我们介绍起虎岩寺右侧的一株树来。我们仰望此树,见其巍然挺立,树盖纷披,浓荫覆寺,一点也没有老气横秋之状,如果不是居士点醒,真看不出这是株千年老树。
蔡襄亲题的 “伏虎胜境”碑已出现破损
“伏虎胜境”石刻出现残损
沿枷棕树下的石阶向前缓行,一块破损的崖刻突然出现在半路,只见上面写着“伏虎□境”,第三个字已然不见,第四个字左上部也缺了一角。“这就是蔡襄亲笔所题的‘伏虎胜境’碑,可惜已经残损。”虎岩寺的住持释祥清不无遗憾地说道。
据介绍,蔡襄是北宋仙游枫亭人,官至端明阁大学士,曾两任泉州太守,并主持修建了闻名于世的泉州洛阳桥。蔡襄是泉港峰尾卢家的外甥,幼年长住外祖父家,曾与其年纪相仿的舅父卢锡在虎岩寺中一起读书习文。蔡襄自福州移任泉州时,曾到过涂岭。当他重游少年读书处——虎岩寺时,便题下“伏虎胜境”四字以表感恩之情。在虎岩寺前左侧的岩石上,还有一块石刻上面也写着“伏虎胜境”,却是后人摹仿蔡襄的字迹另刻上去的。
僧人道养和蔡襄二人,是虎岩寺传说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人物,故元代诗人南史隐有联颂虎岩寺曰:“养公昔日留诸偈,伏苍岩之白虎佛法丹心;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元朝泰定年间,逸士连应元曾将此联镌刻于岩石之上,可惜这块岩刻如今已经不知去处了。倒是我们在寺庙的右侧大石上发现了另外一首诗,“昔日方壶老应玄,谪来人世不知年;玉皇未有催归诏,留作昆山作地仙”。有人说这首诗是伏虎禅师道养写的,但也有人说是南史隐所撰,莫衷一是。
水岩洞是蔡襄少年时读书处
蔡襄曾在洞中刻苦读书
蔡襄的外祖父叫卢仁,是宋时烽火岛上(现泉港区峰尾镇诚平村卢厝自然村)一位以教书为生的清修文士。其女卢节嫁给了仙游枫亭的蔡琇,并产下蔡襄。卢仁老先生一向十分注重对子孙的教育,《惠安县续志》载称:“宋,卢仁,字惟良,从学张南轩……力追古作,有文名,累举进士,不得志有司。家贫授生徒自给,不肯毫干求于人……课子孙不令稍懈……”而另一段史载则更清楚地记述了卢仁之子卢锡与蔡襄在虎岩寺读书一事,“女适莆田蔡氏,生襄,谥忠惠。子锡祥符中与蔡忠惠读书伏虎岩,以处士终。”
据虎岩寺的居士郑女士所述,宋祥符九年(1016年),卢仁将儿子卢锡和外孙蔡襄送到虎岩寺读书,并经常抽空自己前来授课。“那时,卢锡和蔡襄长年累月在虎岩寺后的‘水岩洞’中刻苦攻读儒学经典,他们还在洞旁搭了竹屋作为憩所。那竹屋虽早已湮灭,但在岩壁上至今仍找得到当时凿石架竹时留下的岩孔。”我们到寺后认真查看,果然见一面崖石上,有十几个圆孔,显然是人为凿出来的,凿口被风吹雨蚀得已经变色,十分醒目。
虎岩寺内有小武僧在习武
静心修身造就历史名臣
虎岩寺的“水岩洞”(也称清泉石室)颇有名气。这个山洞约有30平方米,顶上是一块长12米、三层楼高的巨大磐石。洞中冬暖夏凉,有泉水自洞壁淌流而出,四时不竭,铮琮有声,故称水岩洞。据说一逢雨季,便有细小水帘悬于洞口,泉声悠扬,听者如聆琴韵。洞中有石桌、石凳,洞顶岩石上刻有“水岩洞”三字。据释祥清介绍,洞中磐石顶部有一块异石,如以石块敲击其左侧会有“咚咚”之声,敲击右侧则会发出“当当”声,当地人称之为钟鼓石。
“古代名人雅士都喜欢到清幽山川中潜心修学,”释祥清称,“卢仁让卢锡和蔡襄一起到虎岩寺来读书,想必也是盼望他俩能不受外界干扰,学有所通。”
卢锡与蔡襄年事相仿,心地纯善的舅甥二人在虎岩寺静心修身,这对他们以后的言行举止、心境胸襟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据说,蔡襄在卢仁外公的精心教导下,在虎岩寺修习了《论语》、《大学》、《中庸》等书,且学成了隶、草、行等多种书法,后来蔡襄所写的《茶录》、《荔枝谱》也是在此萌芽的。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18岁的蔡襄“以农家子举进士,为开封第一,名动京师”(欧阳修《蔡端明殿学士蔡公墓志铭》)。由于他为官清明廉正,颇得皇帝器重,官至端明殿学士。据《宋史》载:后来蔡襄“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继而,他为实现母亲宏愿,转任泉州太守,其间主持建造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的洛阳桥,由卢锡“职其事”,舅甥二人也皆名垂青史。
送子观音石雕像高达12米
“石龟驮印”奇观
除了水岩洞,虎岩寺内还有包括观音亭、石龟驮印、仙人脚掌印、12米高的天然石雕送子观音像、地藏王菩萨像等众多景点。在寺庙左方,元朝至正年间县达鲁花赤游伏虎岩的纪志石刻尚存,字迹依稀可辨:“再扣禅门秋已深,岩花零落菊溜金;人情险处从头讲,佛也低眉感不禁。”细细读来,倒是颇具禅韵。
观音亭位于虎岩寺左旁山下,左边是观音大殿,右边是两间厢房,内奉观世音。殿前大门口有一平台,正中间放着一个鼎形辉绿石雕成的大香炉,平台下面则是一个长方形的放生池,池中居然满是大大小小的乌龟。“这里有天然的‘石龟驮印’奇观,你看那块巨石,像不像一只大龟在池边饮水?”循着郑居士所指的方向看去,真见在池边水中有一块形似乌龟头的巨石,通体褐黑,似要低首汲水。从左侧观看,整块巨石与岸连为一体,而观音亭外观如同一只“玉印”,此景恰似一只大乌龟驮着玉印要游向远方,十分有趣。
伏虎岩山中多峭岩怪石,那些石块或参差横出,或偃蹇嵯峨,摆下各种姿态,令人眼花缭乱。当地人把这些石头唤作“雷公石”、“山米石”、“池龟石”、“群龟竞走石”……有的是单纯来源于荒渺神幻的遐想,有的则有活灵活现的传说故事。而岩间古木,罅隙新茸,杂生其间,摇曳一山日华风光,光是看这山景,就足以心摇神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