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西街复兴藏宝图之甲第巷 先贤名士辈出的古巷

2014-01-15 10:48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横为西街,竖为甲第巷。这是一条从西街直通新门街的古巷,是一条先贤名士辈出的名巷。1000多年前,唐朝欧阳詹登进士第二名,首开闽南登甲第先河,此地遂得名甲第巷。

西街复兴藏宝图

第一站 甲第巷

温陵甲第破天荒

横为西街,竖为甲第巷。

这是一条从西街直通新门街的古巷,是一条先贤名士辈出的名巷。

1000多年前,唐朝欧阳詹登进士第二名,首开闽南登甲第先河,此地遂得名甲第巷。1000多年后,我们的西街“寻宝”之旅,就从甲第巷开始。

甲第巷最出名的人物无疑要数唐代的欧阳詹。唐贞元八年(792年),晋江人欧阳詹恩科进士(与韩愈同榜,时称“龙虎榜”),成为闽南中甲第第一人,从此泉州古城呈现“家诗书而户弦诵”的景象。宋代理学宗师朱熹对欧阳詹备极赞扬,在巷中欧阳詹故居题联盛赞:“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古巷中曾立有三座牌坊,惜今已全部湮灭——巷口的恩荣坊是明成化年间为赠御史朱德骥、朱则文而立;昼锦坊是为宋皇祐元年进士、福建路转运使谢仲规而立;袭魁坊立于巷中南段,最初为宋南外宗子赵善谧兄弟中省魁立,后衍为街坊地名,明代赵氏后裔乡试解元,重建牌坊。

从唐至清,欧阳詹、明代抗倭英雄王世实、清代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等人一路迤逦行来。甲第巷秉承着千年的文化遗风,古代人才辈出,近代同样如此。近现代就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庄长恭;有国家级“彩扎行业老艺人”陈天恩;有开泉腔新歌剧先河的中国南音学会会长王爱群……

首期西街藏宝图,就让我们一起漫步甲第巷,与众多朝代历史及各位先贤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吧。

头住着欧阳詹 巷中藏着金国皇族

如今的甲第巷里,保存完整的古厝已不多,古厝经过几代人的传承,有了多个业主,后人为了改善生活,往往将分到的宅基地拆建翻新。于是,你会发现很多古厝只留下祖厅,或者护厝、后园,甚至只是断壁残垣。

这里曾是“闽南中甲第”第一人欧阳詹故居所在地,曾有三座名士牌坊。现在依然住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兄的后人,清代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的后人,以及上世纪初的知名教育家黄澄秋后代……

如果你来到甲第巷,不要放过任意一片旧时土墙、砖瓦、木门,它们见证了岁月枯荣;随意跟一位行人闲聊,也许他的祖上就是创造泉州历史的哪位名人。

欧阳詹故居陈列馆如今成车间小作坊

甲第巷95号

来到甲第巷,总要问一句:欧阳詹故居何在?寻寻觅觅,在巷子中段西侧,一座名为“甲第宫”的闽南庙宇映入眼帘,庙旁一方静静站立的纪念碑,用斑驳的字迹表明此地古时地处欧阳詹故居范围内。名士已逝,古巷犹在,遗憾旧地星移斗转。史料记载,欧阳詹故居为三落三间张的“手巾寮”,原先还有一大片园子。盛唐名士欧阳詹就是从这里走出,成为与韩愈同榜的闽南登科第一人。

精美建筑装饰

甲第巷9-4号

李姓官宅易手黄姓成菲律宾教育家故居

甲第巷快到新门街处,有一座曾经易手的闽南古厝。古厝最初的规模一直延伸至现在的甲第巷15号;古厝选址、建造讲究,屋前有流水,内部水流向东,设有书房,护厝外还有18棵龙眼树。

古厝建于清朝,最初屋主为李姓官员,清光绪年间,菲律宾华侨黄琴谱从李家人手中买下古厝。黄家后人黄培祥说,而古厝真正为世人所知,是因为黄琴谱的后人,著名教育家、菲律宾华侨中学校长、哥伦比亚大学博士黄澄秋。

黄琴谱在菲律宾做生意,返回泉州买下李姓官员的大宅。他的后人黄澄秋13岁到菲律宾,192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博士。黄澄秋任菲律宾华侨中学校长21年,是当地的知名教育家。

菲律宾知名教育家黄澄秋故居

1928年黄澄秋回国后,在广州任广州体育专门学校教育主任,翌年被聘为副校长,1933年进入广州国民大学任教育系主任。

1939年黄澄秋被聘为菲律宾华侨中学第七任校长。适逢多事之秋,他组织校舍建筑委员会筹建校舍,新校舍落成后,被入侵的日军占领。二战结束复课几年后,校舍又因邻舍失火殃及而毁。黄澄秋竭尽全力募捐重建学校,助学校渡过难关。

为了菲律宾华人社会的教育事业,黄澄秋生前只回过老家一次,住了十几天,临行前对妻子说:“事业要成功才回家,不然不回家。”从此一去不复返。他在菲律宾出殡时,执绋者竟达数千人,在当地罕见。

为了纪念黄澄秋,菲律宾华侨中学校董会发动捐献了纪念基金,还专门设立“黄澄秋纪念馆”。

古旧木梁见证当年的辉煌

甲第巷106号

清代大书法家墨迹遍及泉州市井

若不是老宅大门上的精致砖雕,在闹市人流里,谁想得到这是清代泉州著名书法家庄俊元的故居?这个曾经占地一亩多的宅第,如今仅余些许残垣断墙和一口古井,原有的园池早已荒废。

百余年前,甲第巷106号有个响亮的名字——翰林第。当时府第颇大,建筑构造为三进三开间左右护厝,宅内有书房、园池、后花园。老宅大门前有一副对联,历经沧桑更显隽雅,右联“为善最乐”,左联“在福则冲”,这是翰林第主人庄俊元的手迹。

穿过大门,转个弯,庄俊元后人、新加坡归侨庄亨宗推开一扇紧闭的柴门,昔日翰林第大厅带着古意扑面而来。大厅四周有两面清代的木墙,天井外是出砖入石墙,另一侧则是现代红砖墙。尽管破损严重,但古意悠然。

庄亨宗说,老宅曾有一“翰林第”牌匾,可惜在“文革”期间被毁。如今园池已废,府第前落和中厅也已破败。

大厅四周有两面清代的木墙

提起祖上庄俊元,新加坡归侨庄亨宗言语间充满自豪。重回家乡五十载,庄亨宗在泉州大小寺院都能看到庄俊元的书法墨迹。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庄俊元恩科进士,此后入翰林,留京学满文,成为翰林院编修,协助改造满洲文字。事毕,出任甘肃西宁府知府道台,因为官清正,禁止官吏鱼肉百姓而与上级不合,遂引退回泉,寓居30年。

庄俊元在泉州掌教书院,对地方文教事业多有建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泉州书坛的影响,他的楹联墨迹在泉州与台湾的寺庙、市井常可见到。

史载,庄俊元行书潇洒遒劲,可追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笔意,是晚清书法大家。他的楹联书法通达工仗、劲遒隽逸,成为一些古建筑富有艺术价值的附属文物。“光汉体”书法就是泉州人黄光汉摹学庄俊元一路而创的。

厅堂内的古木椅

甲第巷82号、98号

金国皇族后裔隐于寻常巷陌

如今的甲第巷82号有几栋粘姓民宅,若不是经粘氏后人粘建南的指点,难以发现隐于其中的古代金国皇族完颜氏建筑遗址——那是存世数百年的祖厅和一口外圆内方的古井。而从旁边的巷子拐进去,甲第巷98号民宅,过去是粘氏子弟的私塾,名曰“皆山”。

数百年前,粘氏先人在此修建大厝时,总占地3亩。古厝建成时有四个天井,有居北的祖厅和居南的佛厅,古厝后面有菜园、花园、私塾。

粘建南说起自己的先祖,满是自豪——泉州的粘氏,是女真大将完颜粘没喝八世孙,完颜粘博温察尔之后,粘博温察尔也是闽台满族粘氏的始祖。史载粘没喝是金国国相完颜撒改长子,而完颜撒改之父,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之兄。

甲第巷粘氏古厝

相传粘氏七世祖粘南合为江淮巡按使,其子粘博温察尔于元朝后期,因世乱流至江南,过海抵达泉州,栖居今石狮永宁镇。粘博温察尔为了使子孙记住粘氏抵达闽南的首站,死后下葬于永宁,距今已有600多年。

粘博温察尔的后代分散至当时的泉郡城西,即包括今日西街甲第巷、西街头、新街、台魁巷、浮桥等处。影剧院原址曾有粘氏宗祠。

粘博温察尔定居泉州后,其后代经商者甚多。粘家年长者记得,儿时曾听老人回忆,粘氏祖上做生意挣的钱,需要用担子挑。

除了独特的祖厅、佛堂分立南北之外,甲第巷粘氏古厝保存至今,最完整的一处建筑当属皆山私塾。“皆山”是粘氏族谱的名字。

推开古厝大门,通道尽头是已经荒芜的后花园的一部分,里面卧着一株参天古桑。粘建南指着远处的鲤中派出所大楼说:“原先古厝的范围,从甲第巷内一直延伸到那儿。”

私塾厅堂外天井的地面上,铺着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三种图案,分别是鱼鳞、梅花和六角青砖。

97岁的黄评察午饭后坐着休息

甲第巷43号

巷中少年郎迎娶巷头黄家女

甲第巷43号,如今是一座由百年古厝宅基地的一部分翻新的两层民国红砖小楼。

院子里,吃过午饭的97岁老人黄评察坐着休息。她的儿子柯少煌说,别看老人年纪大,当年可是读书识字的大家闺秀——娘家就在甲第巷9-4号的黄家。

柯家的古厝在柯少煌的爷爷柯文灶那辈盖好,院子里还有当年柯文灶染布用的石染缸。柯少煌的父亲、叔叔和姑姑下南洋做生意,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回来后再也没走。

1936年,柯文灶将自己这一侧的祖厝翻新成两层红砖楼,仍保留祖厅。而沿着拱门进入大厅,从木楼梯上到二楼,两面照片墙上有柯家下南洋的亲人们寄回来的照片,也有柯家人在西街拍摄的老照片。

“别看母亲和父亲一个住巷头,一个住巷中,过去的婚姻,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母亲说,她结婚那天,才知道父亲长什么样。”

墙角绿意

 

相关图片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