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记者 张文璟)日前,“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标志正式确定。一艘传统古船扬帆起航,下方三朵浪花,这一设计寓意三国共同托起一艘东亚文化之舟。
标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和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组成设计团队设计,主创人员陈超淼。
值得一提的是,三朵扬起的浪花取形于刺桐花瓣;标志上半部分的“船头”包含闽南建筑构件“燕尾脊”元素;另外,采用惠安女传统特色服饰的配色方式,整个色彩体系可分别对应着红砖文化、海洋文化,体现着活力和热情。
相关报道>>>
一个标识 一座城
——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诞生记
一个标识,一座城市。
她是静的。飞扬的燕尾脊下,三片刺桐花瓣迎风舒展,花开正艳。
她更是动的。一晃眼,就成了昂首的古船,在沸腾千年的浪花簇拥中,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再一晃眼,浪花又成了祥云,擎起祝福。
她是简单的。三色四笔,写意风流。
她更是深邃的。三色,汇聚惠女服装的经典色,也融入红砖之艳,海洋之蓝,是泉州的正色。四笔,合成一个动作——三国共同推起一艘东亚文化之舟。
在动与静、简与丰的辩证中,泉州的文都标识,活了!
1月29日,经文化部审定,“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左图)正式出炉。标识融合泉州最生动、最个性的文化元素,获得了包括文化部在内的各界高度评价。日前,记者分头采访文都标识征集、主创、评选的相关人员,一探标识诞生的来龙去脉、台前幕后。
□本报记者 郑意凡 游怡冰 郭雅莹 王蕾 谢曦
应者如潮
谁才是“最泉州”?
难!
一个出色的logo,要满足形式美感、辨识度、准确性、信息量等多重要求。
而泉州号称“藏宝之城”,文化元素灿如星海。要删繁就简,提炼和勾勒出最吸睛的“印象泉州”,其难度可想而知。
去年11月,“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品牌标识(LOGO)方案征集正式启动。这是一场面向海内外的高规格“选秀”:要求作品应本着“东亚意识、文化交融、彼此欣赏”的精神,突出“共生·和谐·创新”的共识,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文化内涵特别是泉州文化的特色和精髓,简洁、醒目,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并具备国际化、时代感和包容性。
“榜文”一出,应者如潮!短短10天,“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建发委”)便收到94件作品。应征者不仅来自泉州本土和邻近的厦门、漳州,还有来自上海、江苏、广东,既有专业人士,也有非专业人士。他们的年龄跨度也很大,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最小的参赛者是一位8岁的小学生。
千淘万选
专家市民都是伯乐
寻千里马,先要找对伯乐。文都标识,前有专家掌眼,后有大众选秀。
首先,建发委特别邀请了泉州文化界四位资深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泉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立德,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协理事、福建省水彩画会副会长、泉州画院院长郭宁,泉州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黄坚,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泉州市工业设计协会会长杨学太。
经过代表性、前瞻性、识别度三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以及94选30、30选10、10选5三个梯度的“进阶”,专家评审组最终甄选出5件作品:
1号作品形如刺桐花瓣,同时暗喻“海丝”起点刺桐港,还可视为祥云;2号作品融入泉州传统石雕图案,既得中日韩三国共有的文化韵味,又内含泉州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3号作品是“文”字和“QZ”的视觉变形,又形如东西塔、海浪、纽带、丝绸、朝阳和人形;4号作品则以海浪、船只图案,寓意中日韩文化“共生·创新·和谐”;5号作品以东西塔为原型,采用剪纸手法,朱砂红色调,凸显泉州味道。
接下来进入市民投票环节:在泉州网上接受公众投票,同时开通微信投票通道,泉州晚报、泉州广播电视台都进行宣传。
最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与泉州师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联手设计的1号作品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
这一作品,充分展现泉州城市底蕴和文化内涵,彰显泉州做好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活动的决心和气势,同时,表达了东亚文化之都的彼此欣赏和祝福。作品受到文化部赞赏,成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品牌标识。
数十次修改
“必须经得起推敲!”
“想到我设计的标识能代表泉州,走向世界舞台,在每一场文都活动中发光发热,特别开心!”谈及作品最终夺标,主创者陈超淼难掩激动。
时针回拨。去年底,泉州师院成立专门团队创作文都标识,8名成员都是来自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动画与多媒体设计系的教师。团队每周开会,从标准的定位、寓意、构形元素到最终的设计方案,大家不断斟酌,力求尽善尽美。最终确定设计核心要素为“闽南特色、海丝起点、多元文化”,并向建发委提交了三十多件作品。其中3件通过评审参与最后角逐。
最终夺标的文都标识是怎么出炉的呢?
“那时,我已经构思了一个多月,也创作了几个标识,但仍觉得不够满意。”主创陈超淼说。一天夜里,困在创作瓶颈中的他,特意到天后宫附近的深街古巷寻找灵感,突然发现,月色掩映下,红砖古厝的燕尾脊与船头有几分相似。“对‘海丝’起点泉州来说,船就是文化交融的载体啊!”艺术女神缪斯的灵感之吻终于降临了!陈超淼认为,与东西塔、清真寺等形象相比,融合燕尾脊和船头的构型元素能更为全面、多元地展现泉州文化精髓,并引出与日、韩的“海丝”联系,更加紧扣文都主题、富有现代精神——让闽南文化走出去,让东亚文化互动交流。与资深文化人士交流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迅速展开创作。
初稿出炉后,经历了数十次的修改。每一个细节都在团队讨论和请教专业人士后日臻完善。“考虑到中日韩的书写传统,船头、燕尾脊部分都用毛笔绘制后,扫描入电脑制作;船头特意翘高,展现泉州人爱拼敢赢的气质。”
标识入选后,陈超淼手机从来不关,笔记本随身携带,以便和建发委随时沟通,随时修改。“三朵浪花的形体就改了三四次,两个角之间的圆弧等细节,都经过数次修改,细之又细,因为这是要展现给东亚和世界的,一定要经得起推敲,一定得是精品!”
市民盛赞
读你千遍也不倦
文都标识一公布,就引起广泛关注。论坛、微博、微信转载如潮,泉州人纷纷表达对标识的认可和喜爱。
在投票阶段,市民潘登就对这个标识“一见倾心”。因此对标识的顺利入选,他格外开心,毫不掩饰赞赏之情:“这图案乍一看配色简洁,但颜色亮丽,特别是运用了最传统的‘泉州红’,辨识度很高。另外,燕尾脊形象看起来又像东西塔的塔尖,也形似海船,有‘海丝’起点和闽南人拼搏精神的双重寓意。”
文都标识揭晓后,网友“朵一”的想象力并没有被标识设计说明所局限,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解读:“LOGO由三爪龙足与三彩祥云组成,即龙足踏祥云而出。元代以前的龙是三爪,明清后四五爪。唐宋泉州就开启在东亚圈贸易往来之上的文化交流,元前三爪龙足应有历史悠久之意。”三彩祥云在“朵一”的眼中也有着不同的涵义:“绿色即绿化环保,蓝色即海洋港口,红色即活力热情。历史与现代,沉淀与蜕变,霸气与风情,文化之都魅力畅想尽收眼底。”
从事传媒行业的天津小伙王纯戨有两个十分要好的泉州朋友,因此他一直都非常关注泉州。在他看来,文都标识“色彩搭配适中,字体刚劲有力”,“红色象征着泉州人民的好客,绿色则是泉州连绵不绝四季不败的绿色植物与优美环境,蓝色自然代表大海,期待泉州能乘着‘东亚文化之都’的东风再现古港的繁华盛景。”
相关链接
如何统一规范使用文都标识
“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标识(LOGO)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形象推广的权威标志。日前,我市下发文件,要求统一规范使用文都标识。
各地各部门应在机场、车站、码头、公路沿线,经贸文化活动、招商引资、对外宣传等场所,各类门户网站(如微博、博客等网络媒体)以及重要文化活动、工作往来(如名片、工作接待手册、宣传资料)等工作中规范使用。
“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标识(LOGO)的所有权、修改权、使用权和解释权归 “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所有。各地各部门需要标识电子版,或使用中遇到问题,可及时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建设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联系。联系电话为0595—28388572,传真0595—28388575,地址为泉州市东海行政中心12号楼412室。
来源:泉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