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作引休闲经济发力 老“戏村”新活力
岑兜村是高甲戏发祥地,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核心提示
作为闽南高甲戏发祥地的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近年来,以戏曲文化为引子,以土地流转为发力点,摸索村庄 发展新路。近日,记者走进“戏味”浓厚的老村庄,感受它发展的势头。
昔日“戏村” 一度寂寥
19日上午,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在岑兜村村委会旁边的戏台,几名工人正忙着整理道具,连续几天的高甲戏演出刚刚结束。
高甲戏,和这个仅有2000余人口的村子有着深厚的渊源。明末清初,戏剧艺人洪埔将民间武打戏剧加以糅合演变,孕育出高甲戏。自清代中叶,岑兜村家家户户以从事高甲戏演出为生,演技精湛蜚声海内外。岑兜村也被称为“戏窝子”、“戏村”。
“在岑兜村,随便找个上点年纪的村民,都会唱上几句高甲戏。”74岁的村民洪和煦言谈间透着自豪,他的祖上都是演高甲戏的,祖父、父亲还是当时的名角。
但经济并不与“名气”或者文化成正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高甲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演出市场不景气使其走向寂寥。到现在,石井镇专业的高甲戏剧团还有三个,而岑兜村仍保有一个。比起其他沿海村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戏为生的岑兜村发展脚步似乎慢了下来,村庄上下难免体会到落寞。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