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兜村是高甲戏发祥地,被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
核心提示
作为闽南高甲戏发祥地的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近年来,以戏曲文化为引子,以土地流转为发力点,摸索村庄 发展新路。近日,记者走进“戏味”浓厚的老村庄,感受它发展的势头。
昔日“戏村” 一度寂寥
19日上午,天空飘着毛毛细雨,在岑兜村村委会旁边的戏台,几名工人正忙着整理道具,连续几天的高甲戏演出刚刚结束。
高甲戏,和这个仅有2000余人口的村子有着深厚的渊源。明末清初,戏剧艺人洪埔将民间武打戏剧加以糅合演变,孕育出高甲戏。自清代中叶,岑兜村家家户户以从事高甲戏演出为生,演技精湛蜚声海内外。岑兜村也被称为“戏窝子”、“戏村”。
“在岑兜村,随便找个上点年纪的村民,都会唱上几句高甲戏。”74岁的村民洪和煦言谈间透着自豪,他的祖上都是演高甲戏的,祖父、父亲还是当时的名角。
但经济并不与“名气”或者文化成正比。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高甲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演出市场不景气使其走向寂寥。到现在,石井镇专业的高甲戏剧团还有三个,而岑兜村仍保有一个。比起其他沿海村庄日新月异的发展,以戏为生的岑兜村发展脚步似乎慢了下来,村庄上下难免体会到落寞。
借力戏曲文化 发展休闲经济
2012年,岑兜村被公布为“高甲戏发祥地”,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如何在保护传承戏曲文化的同时借力发展,产生经济效益?岑兜村村两委开始探索之路。
岑兜村对高甲戏祖师洪埔收徒传授技艺的地方,进行修葺,在古厝里设立“高甲戏发祥地戏馆”。在这里,上世纪初期以来出名的戏曲名角照片被一一放大,与此同时,各个年代的高甲戏戏服、道具等相关物品也进入橱柜展示。
目前,在上级的支持下,岑兜村对戏馆及周边的建筑进行摸底,聘请专业设计院进行设计。这些古厝有的是出砖入石的闽南建筑,有的是当地颇具特色的石头屋。“这些古厝我们考虑建成与戏馆配套的休闲场所,比如茶舍、特色餐饮店等。”在岑兜村村支书洪安平、村委会主任洪朝阳的设想里,除了传承戏曲文化,发展村中经济,带动更多年轻人了解高甲戏之外,他们还将对戏馆周边的30多亩旧厝地进行整理,做成城乡人民都喜欢的休闲体验乐园。
盘活土地资源 产出经济效益
与岑兜村紧邻的海峡科技生态城,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几年后,数以千亩的滩涂、旧盐地将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城。
“以前只能长地瓜、花生的滩涂、农田,是可以‘长出’经济效益的。”岑兜人意识到,必须把握住正崛起的新机遇。2013年一年,岑兜村利用土地流转,将村民手中3000多亩滩涂、产量低的耕地、旧盐田、山坡地收集起来,统筹规划。
“山坡地建成村里的集体商住小区;戏馆周边的旧厝,有历史特色的保留下来,发展农家乐、茶舍,销售台湾产品;回拨的留置发展用地,作为农业休闲用地和商住用地,以招商等方式开发。”洪安平和洪朝阳说,这些流转土地产生的长期效益,将用来给村民分红,变成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
除了“高甲戏发祥地”这块金招牌,岑兜人更愿意外人们记住,村庄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高甲戏发祥地”为圆心,打造集戏曲文化、休闲农业等特色为一体的沿海村庄。
□记者 邱志坚 廖培煌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