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走出的军人 渴望完整的家
记者赴浙江探访施承斌家人 两岁女儿天天想妈妈
黄静娜突来的大病,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显得有些无助。
东南网3月17日讯(晋江经济报记者 王诗伟 罗丽萍 王家煜 文图)浙江金华市磐安县大山里走出的军人施承斌,在晋江服役期间收获了爱情,拥有了美满的家庭和可爱的孩子。然而,就在他憧憬生活可以更加美好时,幸福却抽身离去!急性白血病———从医生宣布妻子病情诊断结果的那一刻起,幸福的生活被病魔肆意摧毁了,带着悲伤、携着希望,他陪着妻子住进泉州二院接受治疗。
为延续生命,妻子黄静娜忍着身体的剧痛,做骨穿、腰穿,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一次次的化疗不仅让她的头发几乎全部脱落,也让家里所能借到的医疗费所剩无几。
近日,记者前往浙江,看望施承斌的父母及孩子。
深山里有一座木房子
是他们的家
“我家在山沟沟里,很难找到,而且山路险恶,很危险。”11日晚,施承斌在电话里听说记者想替他回一趟家看看他的家人后,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心里很忐忑,劝说记者不要单独前往。
得知记者此行的目的也是替他回去看看女儿后,施承斌心里开始慢慢接受,并表示要想办法找人带路。 “叫我爸妈不用太担心,我一个人可以忙得过来,也劳烦你们替我向女儿说声‘对不起’,不能好好陪伴她,等她妈妈好了,就去接她回来……”电话另一端的施承斌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12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来到施承斌老家所在的县城金华市磐安县,这里四周重山环绕。为了能让记者安全地抵达他“山沟沟里”的老家,他特意让在县城上班的弟弟小华请假在县城等候带路。从县城到施承斌家所在的镇上有约四十公里的山区公路,当地的班车极少,一天只有两班。因为在当地雇不到车,小华找来一辆车亲自开着载记者上山,他说,“这么偏远,路又不好走,也没载客的愿意上去。”
车往山里开去,在“十八弯”的山间小路行驶,由于当地天气潮湿,雾霭沉沉,能见度差,车子只能缓慢行进。记者发现,这条山路不仅狭窄,而且没有一个路灯,一路上也没看见其他行人和车辆。这是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这样的一条小路缠绕在山间,略显孤独。而山路之险恶,稍不留神有可能就冲到山脚下。
随着车行驶到山林的深处,所有的移动通讯设备都无法接收到信号,进入“失联”状态。十公里的路程,开车得差不多一个小时,到了路的尽头只有两三户人家,其中一座50年前建造的木头房子,就是施承斌的家,房子看起来已有些破旧。施承斌就是这座房子里走出来的军人。
忍痛将女儿送回老家
孩子天天喊着要找妈妈
车到达施承斌老家门口,一名小女孩踉踉跄跄地从房间里跑出来,看到小华从车上下来,一边高兴地喊着:“小爸爸,小爸爸来了”,一边迎面跑来。这名小女孩就是施承斌的女儿,小名叫西西,今年不到2周岁,她管叔叔小华叫“小爸爸”。
“这几天她的情绪好多了,比较肯跟我亲近了。”小华说,小侄女刚被送到浙江老家时,一直哭着闹着要找爸爸妈妈。老人每天看着可怜的小孙女哭,也没办法,后来让小华带着西西到县城玩了几天,之后,孩子的情绪才逐渐好转。
看到车上下来的还有其他陌生人,西西又转身往回跑,躲到爷爷的怀抱。施承斌的父亲抱起孙女,脸带笑容,慈祥地说着话,他用掺杂本地话的普通话说着:“西西看到陌生人会怕。”
小华说父亲母亲都没有读过书,没什么文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山上,不大会说普通话。儿媳妇的病是施承斌父亲最大的牵挂,他念叨了很多话,但大多是本地话,小华只好在一边当“翻译”。
施承斌的父亲说,过年前的一天傍晚,他从山上干活回到家里,听到妻子说,儿媳妇得了一种重病,当时他也不知道是什么病。当他明白了儿媳妇得的是一种很难治好的病,而且即便治好也需要大笔费用时,当场流下了眼泪。
施承斌的母亲懂的普通话稍微多一些,她告诉记者,孙女西西是一个多月前她到泉州来带回浙江老家的。过年前,她曾到泉州短暂地帮忙照顾儿媳妇,但是施承斌觉得老人和小孩都在泉州,生活开销比在山里多得多,为了节约点,他让母亲回浙江老家,把女儿西西也带回去照顾。西西刚到浙江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不适应,吃饭睡觉都不省心,每天还会不时哭闹着要找妈妈。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西西基本每天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安静的山林里。山里也没其他同龄人陪她玩,小女孩显得很孤单。
此时,身在泉州二院病房里与本报另一组记者在一起的黄静娜,提起女儿也不禁红了眼眶:“以前孩子都是我带,突然离开了肯定不习惯,孩子正是学说话的时候,之前我教她说了几句简单的闽南话,现在大概都忘光了吧!”
谈话间,天色已黑。此时,施承斌家里的电话响了起来,施承斌的母亲猜想是儿子从泉州打来的,就让孙女西西接电话。果然,电话那端是施承斌的声音,西西单手抓着电话,把听筒凑到耳边,不停地叫着“爸爸、爸爸……”
老人的心愿
一家人平平安安就好
“走出去才会知道外面的世界,才有出息。”小华说,从小父亲就这样教育他们,因此,在经济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父亲就坚持砍竹子来卖,供他们兄弟俩读书。从前,哥哥每天都会领着他,来回三四个小时,徒步十几公里的山路到镇上读书,直到哥哥读完中专,到晋江当兵。
小华说,几十年来,山村里的人几乎都“走出去”了。村里现在虽然有二十几户人家,但实际上基本都不在山里生活了,还生活在山里的村民只剩不到10个,而且都是老人。
施承斌兄弟也算是走出去了,然而更难走的路还在后面。先是施承斌的妻子黄静娜被检查出患白血病,突如其来的病灾犹如晴天霹雳。原本生活就要靠两个儿子支持的两个老人,给亲戚朋友一一打去电话借钱,东挪西凑,好不容易凑了几万块,但这些钱也不过黄静娜不到一个月的医疗费。小华原本今年年初要结婚,因为这个事把婚事耽误了。“感谢我女朋友对我的理解。”小华说,女友知道了这个事,不但没有因为婚期被缓而埋怨,反而给予他们家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在施承斌家的墙上有一个相框,里面是施承斌夫妇合影、弟弟小华工作照,还有一家人去年在厦门玩时的照片。去年的施承斌身材还比较壮硕,有些胖,而现在的他已是判若两人。
“只要一家人平平安安的就好。”施承斌的父亲抱着孙女西西也走过来看看照片,不流利地说着带有浓烈本地腔的普通话。而西西则指着照片里的黄静娜,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
相关新闻
“让爱在这里延续”
读者制作MV祈福
已上传优酷视频
号召为军嫂捐款
东南网3月17日讯(晋江经济报记者 罗丽萍)“他们都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可是作为军人的亲人,我想说,其实爱上军人的你,才是最可爱的人;可是,命运开了一个好大的玩笑,那么好的一位姑娘,怎么会得白血病呢?……”昨日,一段名为 《让爱在这里延续》的“祈福MV”在微信朋友圈里疯转,短短3分钟的视频,讲述了施承斌和黄静娜的故事,在转发、评论的同时,亦有不少人纷纷到泉州二院看望黄静娜,留下爱心款,却不愿意留下姓名。
昨日,记者联系上制作这段视频的李大姐,她也是一名军嫂,而且是此前华泰社区“华泰·幸福邻居”为黄静娜募捐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在报纸上看到关于黄静娜的第一篇报道《不能让战友失去亲人》时,我就准备捐款,打报社热线得知爱心账号尚未建立,就将这篇报道发在了华泰社区的业主群里,几位业主当即表示愿意举办一场募捐活动,来为黄静娜筹集医药费。”李大姐告诉记者,随后,便有了“华泰·幸福邻居”募捐活动。
“如果将施承斌和黄静娜的故事做成视频,既能呼吁大家奉献爱心,也能体现出晋江是一个处处充满爱的地方,岂不是很好?”募捐活动后,李大姐希望还能通过其他方式继续帮助施承斌和黄静娜。在与施承斌沟通时,施承斌表示,如果不会给大家添麻烦,愿意提供视频素材。搜集完素材后,大约从本月10日开始,李大姐着手制作这个视频。
“虽然之前开过文印店,对视频制作略知一二,可是已经很多年没做过了,过程还是磕磕碰碰,四处向人请教软件的用法。制作过程中,我的孩子也给了我很多思路和建议,他还说,只要能帮到黄静娜阿姨,自己愿意少吃牛排,多捐点钱。”李大姐说,在参与视频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将成为他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经历。
短短3分钟的视频,李大姐前后花了四天时间进行制作,又请了学校的英语老师帮忙配音。昨日,这一视频在她的朋友圈和新浪博客上发出后,立即被众多好友和网友点击、转发、评论,为了呼吁更多人来帮助黄静娜,她又将MV发到了优酷视频中。
网友评论
紫蔷薇:爱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加油!
忘忧草:人间有真爱,处处有温情。
夏阳:爱是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阿基美德:病魔无情人有情,加油!
阿莲:生命无常,人间有爱,小爱凝大爱!
黄静娜的病情见报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截至目前,来自爱心企业、组织、人士等的捐款已超过13万元,但这与黄静娜的治病所需的费用还有较大差距。
为给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组织提供一个献爱心的渠道,本报记者经过与施承斌、驻晋某部、晋江市双拥办等部门协商后,决定由本报设立一个临时的爱心账号,账户名:晋江经济报社工会委员会;开户行:农行晋江市支行;账号:13530101040012259。该账户募集的全部善款均将用于帮助军嫂黄静娜。
本周起,本报也将不定时公布社会各界的捐款明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