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不能割舍的浓浓乡音 保护亟待重视
古汉语的“活化石” 据研究,闽南语在各种汉语方言中是历史最悠久、变化最小的,国外学者甚至把闽南语比喻成古汉语的“活化石”。 完整保留中古音系的声调特征 1700多年前,北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逃灾荒等原因,多次向南方迁徙进入闽南地区,闽南语就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华侨大学教授、闽南语研究专家王建设认为,以当时汉人在人数上的优势,以及所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优秀文化看,再从闽南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所表现的特点看,北方汉人带入的中原汉语在跟当地土著语言的交流和融合过程中,中原汉语是占绝对优势的,最后形成的是以汉语为主体的闽南语。闽南语因此保留着许多古音、古词和古语法,如完整地保留了中古音系的声调特征。 日常生活中,闽南人常使用带“阿”的称呼语,如称呼朋友“阿珍”、“阿玲”,称呼亲人“阿母”、“阿兄”等,这些称呼在汉魏六朝时盛行。 闽南文化的发展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众多闽南文化种类,使用的都是闽南语词汇。如果没有闽南语,这些文化种类也就无从谈起。 南音发源于泉州,是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南音历来用地道的泉腔闽南话演唱,以泉州府治的中心地带的语音为准。比如曲词“三哥听说”,“说”字必须读“雪”字音而不能唱“讲(广)”字。正因为南音是“以文化乐”、“以字音行腔”,所以本乡本土的人,唱南音较外地人来得方便,也才能唱出其他语种少有的带有许多鼻化母音的音韵。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剧种。梨园戏在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汉语,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梨园戏《荔枝镜》第三出中有句“一年那有春天好,不去得桃总是空。”“得桃”的意思就是玩耍。 |
相关新闻
- 2014-02-22原创音乐唱出“泉州好声音” 创新中坚持音乐路
- 2014-02-20廖木能挑刺闽南话十余年 为了更好地保存发展闽南语
- 2014-01-24“空砍气”是啥意思 翻译闽南语难倒新泉州人
- 2014-01-20展示八旬老教师修复闽南语字典 安溪举办图片展
- 2013-12-06闽南人吟出唐诗“原声大碟” 更能读出平仄韵律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