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人吟出唐诗“原声大碟”
■唐人吟诗与“读”有别,作为“古汉语的活化石”的闽南方言保存大量的古音、古语,日常司空见惯的闽南词汇可追溯到汉魏时期
■日前,第13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举行,国内外70多位与会专家学者建议,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应多运用闽南方言创作读物和歌曲,让更多的人接受闽南话,学说闽南话
假使李白带着诗兴穿越时空前来,咱们泉州人便可大大方方迎上前,用泉州话与之大声对吟唐诗,无碍。(洪志雄 绘)
南安腔闽南语将存入国家语言有声数据库,永久保存,晋江等9县(市、区)也将跟进。“晋唐古语在泉州”,唐朝的人吟诵脍炙人口的诗篇时,是有腔有调的,如果听“原声”,也许只有闽南人才听得懂。
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先生十几年前就曾在《晋唐古语在泉州》一文中指出,“如果九原可作(喻指已死的人再生),李杜复起,则年年元宵,二老前来参加开元寺的诗会,和泉州当地的耆宿此唱彼和,一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闽南方言中有大量的古汉语积淀,故有“古汉语的活化石”的美称,泉州话作为闽南方言的重要一支,保存的古音、古语更是不胜枚举,“学者一般都认为浊上归去是唐末的语音现象,今泉州浊上犹能分出”。
日前,第13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落下帷幕。据悉,共有来自国内外从事闽方言研究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对闽方言的特征词、口语或文学戏曲中所体现的方言音系、方言语法、方言历史源流与演变等展开学术交流。
据介绍,闽南方言系来源于六朝雅言——河洛话。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约公元222—589年)时中州一带的河洛官话。闽南话的形成是与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不可分的。随着大批中原河洛人的入闽,河洛汉语也被带了进来,为闽南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从我多年的研究来看,泉州话保存了大量的古音、古语,原因是多方面的。”泉州方言专家、华侨大学文学院王建设教授称,“西晋末年(公元308年)永嘉之乱,中州百姓为避战乱首次大规模南迁福建,带来了六朝古语;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因‘蛮獠啸乱’,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五十八姓征闽及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兵南下,八年转战后定居于福建。这三次大规模的移民对闽地的经济、文化以及语言的影响不可低估。”王建设教授也承认,如今的泉州话不可能是古汉语的完全“再版”,要和千余年前的晋唐之人进行直接的口头交流是困难的,但如果只是吟诵用“官话”发音的唐诗,则没问题。
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周长楫表示,用闽南话清唱的方式来吟诵唐诗宋词,特别能体现“汉唐古韵”,“像新加坡著名的湘灵南音社,就是闽南人流传下来,选用了唐诗宋词入南乐,别有一番风味。”周长楫教授称,诗词自古以来就可以入乐,再加上闽南话的读音与唐代“洛阳官话”音调相近,二者的结合堪称完美。唐宋诗词包含许多艺术技巧,通过闽南话来朗诵,更能体现音律美。
“闽南话的读音有两个系统——字音系统和话音系统,”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如龙说道,“字音系统是按照古时候的韵书、韵赋来读,话音系统是跟随口语不断变化,即一为‘文读’(书面语),一为‘白读’(口头语)。书面语和口头语有明确分工,在全国方言当中,闽南话是最典型的,这两者的发音完全不同。所谓的‘文读’是从唐宋一直传承、延续下来的读法,所以,按照‘文读’的音读出来,基本和当年的音没有太大区别。”
专家们指出,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是传承闽南方言的重要基地,为使闽南话薪火长传、后继有人,应更多运用闽南方言创作一些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读物和歌曲,以利于更好地宣传闽南文化,让更多的人接受闽南话,爱上闽南话,学说闽南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