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晋江沿岸的美山古渡口上,眺望历史。
后渚出土宋代古沉船
1974年,在泉州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沉船轰动世界,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出土木质海船,可载重200多吨。古沉船的发现者之一,正是提出“后渚港即刺桐港中心港口”的厦大教授庄为玑。此后,不少学者便沿用庄为玑的说法,认定宋代古船的出土是“刺桐港中心港区即是后渚港”的主要证据之一。
林少川:“后渚说”的提倡者在后渚发现古沉船
据林少川介绍,庄为玑教授“倾一生之力”研究刺桐港,著有《古刺桐港》一书,并于1973年发现了宋代古沉船。但据记者了解,在庄为玑的著述中,并未直接提出古船出土与“后渚港是否为刺桐港中心港区”之间的联系。
当年,庄为玑到后渚调查,在一名运输工人的指引下,首先发现一个以木为基码的古码头,在附近捡到宋代陶瓷片三块。庄为玑认为,“元代兵船这样多,一定不止一个码头”。随后,庄为玑等人在后渚港海滩发现了古沉船。
在庄为玑看来,后渚港在蟳埔之前,为晋江下游主要港口,地位重要,海防建设也较蟳埔、法石为多。在后渚山腰中,他们曾发现一处明朝抗倭遗址;在附近看头乡的金山上,发现了金山寨。后渚南面有元五石塔,残迹尚在滩上。塔身刻有僧、法、宝等字,俗称镇风塔或风水塔。沿途有天妃庙七座。天妃为海神,宋以后沿海祀者甚多,说明这一带是海上活动繁盛的区域。
庄为玑在著作中说,1974年,他们再次到后渚调查时,发现后渚通泉州有三条古道。在山上古路边,发现有“修路碑”一方,又有洋墓、洋店,还有古墓碑及瓷片堆积层,可知是通泉州城的古大路。
另据林少川称,他从史料中了解到,作为元朝时期泉州的主要港口,后渚港承担着巨大吞吐量的货运。从后渚到市区的水路交通,沿洛阳江口南下至晋江出海口,折西溯晋江而上,经蟳埔、法石、溜石,到厂口街,抵顺济桥码头,沿破腹沟到三堡,入八卦沟,过水门关,到舶司库装卸货物,从后渚到市区的涂门、仁风门、车桥,陆路有4条。
王连茂:古船船员遇上战乱,将船抛在偏僻后渚
从宋船在后渚港沉没的原因方面分析,王连茂认为,这一点恰好能证明刺桐港中心在城南,而不是在后渚。
王连茂说,历史学家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都参与过对这艘古沉船年代的考证。由于沉船出土的铜钱中,年代最晚的是咸淳七年(1271年),这也是南宋最后铸造的一种钱,据此判断海船的年代是在此之后。有专家考证了船舱中果品的残物,按该果品成熟上市的时间顺序,依次有椰子、桃、杨梅、银杏、橄榄和荔枝,从而得出海船于6—7月间沉没的结论。有的专家对船舱出土的贝类和古船中的钻孔动物,如船蛆等进行研究,以其产卵、生长繁殖的时间及海水的盐度与温度,也得出海船在7—9月沉没的结论。
1276年底蒲寿庚叛宋降元,泉州落入元兵之手。第二年7月,退至广东新会的南宋军队乘元兵出征西南,蒲寿庚势单力薄,立即反攻泉州,围城三个月,因元军救兵到,乃解围而去。鉴于此,一些地方史专家认为,海船就是在这个时候乘东南季风回航的,遇上双方剧烈交战,不敢进到城南码头,只能抛在后渚,人员逃散,船上货物或许已起卸部分,或许遭遇抢劫。这正是台风袭击泉州的季节,久而久之,船便慢慢沉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