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妙莲姑送行
重振古寺风貌 执著修行
支持寺庙建设和扩建就要花费不少财力和精力,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让妙莲姑因之退缩。
1950年,性愿法师创办了觉华女子佛学苑,由厦门太平岩迁往百源池旁的铜佛寺,妙莲姑离开朵莲寺,到铜佛寺的佛学苑当出纳。1955年,佛学苑又迁往南安石井,妙莲姑也随行,一直管理着苑中财务。
1966年,佛学苑在“文革”中解散。妙莲姑不得已回了家,与弟弟同住,她开始做些制衣裁缝的手工活,赚钱补贴家用。在居士陈珍珍替写的自述中,妙莲姑回忆道,这段时间家中生活虽然清苦,但她心中谨记师傅的教化,坚定信念,坚持修行。她的唱念功一直很好,几乎成为泉州佛教界的典范。
1981年,时任泉州市委统战部部长谢永华专程聘请妙莲姑,担任铜佛寺的监院。
担起监院的重任,妙莲姑开始为铜佛寺的重建和扩建而奔走。铜佛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泉州知府杨胤锡主持扩建该寺后,铸造铜佛15尊,高5尺,遂易名“铜佛寺”。这座有故事的寺庙在特殊年代几近荒废,部分地块甚至已被一些单位占用,复建的难度可想而知。
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吴松柏回忆说,他后来陪着妙莲姑,一起为寺庙建设和扩建的手续等事宜奔走了许多时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寺庙的运营经费并不充裕,光支持寺庙建设和扩建就要花费不少财力和精力,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让妙莲姑因之退缩。
艰苦抚养弃婴 心存大爱
在阿姑的坚持下,有些孩子进入学校读书,有的读到了中专毕业,已经走上了社会。
就在妙莲姑为重振古寺风貌而奔走的时候,有些弃婴被放在了寺庙门口。佛家讲求“与人为善”的理念,尽管寺庙建设急需用钱,开销已经很紧张,但妙莲姑仍然决定,收养这些可怜的孩子。
泉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吴松柏说,早年铜佛寺里共收养了六个孩子。在阿姑的坚持下,有些孩子进入学校读书,有的读到了中专毕业,已经走上了社会。有的孩子愿意留在寺里帮忙,这两天,妙莲姑归西,当年那些受到帮助的孩子都回来忙前忙后,为阿姑操办丧事,送她最后一程。
泉州市佛教协会会长释向愿法师说,妙莲姑作为长辈,是清净梵修的典范。他说,普通人生儿养女尚且不易,妙莲姑作为出家人,虽不曾体会过那种天然的感情,但收养这些无辜的弃儿,她心中淌出的爱,却是大爱,更胜俗世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