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一个非典型啃老青年 初中被分居为要钱砍伤父亲

qz.fjsen.com 2014-06-30 08:13:1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海都深读周刊第一期

一个非典型啃老青年

每天三顿需“点餐”,初中开始被父母分居,为了要钱砍伤父亲,逼得父亲写下遗书

10天前,记者一开始接触小龙,他都是斜着眼用眼角的余光看人,话很少

东南网6月3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陈霞最怀念的时光,到儿子12岁为止。那之后,所有的美好,瞬间变成沉重包袱。

小龙,从小长得白净清秀,个子也长得快。父亲老王喜欢带他出门,别人叫他“小帅哥”。

“他童年时,有什么异样吗?”记者问。

“就是调皮,但是活泼啊!”老王夫妇愣了,因为孩子现在全变了:如今沉默寡言,不工作,只知道要钱,为了钱曾砍伤老王,6月12日还殴打母亲陈霞,最终被拘留5日。

“我怎么会遇到这种儿子?!”老王夫妻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老王在单位还是中层领导干部。如今,成年却不能独立生活的小龙,成为他们越来越沉重的心病。

连日采访中,记者发现,和其他好吃懒做的啃老族不同,小龙的啃老有着独特的原因。

10年来,每顿饭都要点菜

小龙上幼儿园时,有一次把老师做的一个纸板道具撕成两半。那时,老王亲手将道具粘好,向老师道歉,但一点儿也没有责怪孩子。他觉得,儿子活泼一点好。

老王从来不敢想,这么活泼的孩子怎么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人接触。

陈霞第一次感觉儿子“变坏了”,是小龙读五年级的一天,他突然说自己穿的是地摊货。

“地摊货?”陈霞惊讶地说,儿子穿得不比同学们差,而且这么多年从来没提过这种要求。

事后多年,陈霞觉得,儿子在物质上变得挑剔,可能和一个亲戚有关。因为小龙常去她家,一次回来说,亲戚告诉他“看你面黄肌瘦的,你家舍不得买吃的”。

亲戚家里有钱。每次小龙到她家,都会得到10块零花钱。亲戚会用海鲜招待他,这是小龙至今觉得最好的美味,“吃的要最好的,穿的也要最好的。爸妈不这样,就是小气”。

这几句话,小龙也是一直记着。他不想工作,这也是脱口而出的理由。

小龙回家就要求买好衣服,家人并未在意。小龙的应对让陈霞吓坏了——趁陈霞下楼,把家里的空调、电灯、水龙头都打开。陈霞闻到一屋子的煤气味,才发现连煤气罐都被打开了。

陈霞只好答应小龙的要求:买好衣服,每顿吃什么也事先经小龙点餐。

陈霞觉得,给孩子吃好点也没关系。但一旦没做好,就会出事。陈霞记得,有一次,小龙要吃炒豆芽,当天她下班晚,找了五六个菜市场也没买到,最后只能让小龙到饭店吃。

下班后的工作:去网吧找人

为阻止小龙见这名亲戚,有天晚上,小龙从亲戚家回来时,陈霞拒不开门。

和所有家长一样,陈霞不忍心对孩子这么狠,但她觉得已经没办法能够唬住小龙。

无家可归的小龙,没有哭着哀求开门,而是跑到网吧通宵。无奈,儿子提出什么要求,老王都给予满足,他想让儿子知道,爸妈舍得花钱。

这一年,陈霞发现,能考80多分的孩子开始厌学,爱跟人去网吧。

玩网游,是这10多年来,小龙的绝大部分生活。读初一时,放寒假的小龙天天去舅舅家玩电脑。“我们连续去了七八天,都劝不动。”老王说,因为都要上班,后来就放弃了。

20天后,春季开学小龙该入校了。陈霞发现,儿子精神不好,不肯上学。“我们最怕他不上学,就哄他。”陈霞的方式是拿钱,一次三五十块地给。

拿到钱的小龙,反而逃学上网。初中这几年,到网吧找人,是老王夫妇下班后的基本工作,对这种在昏暗网吧找人的经历记忆犹新:“那时泉州市区,哪条大街小巷有什么网吧,比谁都了解。”

小龙曾经出门七天七夜不回来。直到身上的钱花光了,才又回到家中。

为此,老王在家配了一台电脑,小龙很快就天天玩通宵。有一次,为了督促儿子去上课,陈霞就陪儿子通宵。早上6点,小龙放下鼠标,趴着就睡着了,怎么都叫不起来。

把能卖的都卖了,“家徒四壁”

去网吧找,不是办法。在家通宵,也不是办法。

为了戒网瘾,小龙读初二时,老王把他送到泉州南少林武术学校接受封闭式教学。别的孩子周末时可以回家,但老王要求小龙天天都呆在学校。

不到两个月,出事了。一天傍晚,小龙吃完饭后,跟老师说要去看人踢球。随后,他偷偷走到靠外墙的宿舍楼。在4楼的楼梯转台处,他从小窗户爬出,打算抓住墙上的宽带线滑到围墙上。

谁知,钉在墙上的宽带线并不牢靠,他从4楼掉下,砸在1楼的遮雨板上。

这件事的结论是:小龙受伤住院十多天,学校不再接收他,老王的戒网计划再次失败。多年后提起这件事,小龙的解释是:看到别的孩子都回家,他受不了。

小龙休学的这一年,和父母的矛盾最终积累成火山堆。迷上游戏后,小龙花钱更多了。

陈霞说,单是一款“冒险岛”游戏,小龙便花了2万元,而这款普通游戏,他一玩就是十年。

没钱时,他就开始卖家当。一开始,他卖的是电饭锅、热水壶、花生油等,之后连电冰箱、电视机等都卖。“拿不走的,就叫收废品的到家里来。”老王还记得,他的一辆自行车卖了10块钱。

“把姑姑家的热水器都拆下来卖。”当时的社区居委会书记说,他读初中时就能折腾。

儿子17岁时,“被父母分居了”

休学一年后,小龙回到原来的中学继续上学。这时,家里基本被卖得“家徒四壁”了。

老王想,现在啥也没得卖了,儿子该消停消停了吧。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小龙从超市买回一把水果刀,一旦要不到钱,就威胁家人。

小龙至今仍不明白,到底是谁提出、为何要让他搬离家的。

小龙初中毕业后,17岁,老王在家附近租了一间房子,让小龙搬进去住。晚上,老王下班后,有时会去陪他睡觉,白天则是他一个人呆着。三餐则一如既往地点餐。

辖区一位老民警也印象颇深。2008年的一天,小龙又拿刀要钱,老王报警求助。“当时我们开门进去,看到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光着上半身,房间堆着一大堆衣服。他说自己没衣服穿,要钱买。”民警说。

“那阶段,经常通宵拿椅子和他对着打。”老王想起心酸往事,和儿子动手,自己哪能真下手?但儿子不管这么多,用刀砍伤他手臂3次。

2009年,经父母再三劝说,小龙在泉州市区念中专。老王向朋友借了一处房子,小龙仍然独居。

尽管儿子成年了,但老王还是像对待小孩一样对待他,每天4趟接他上下学。

儿子变成这样,父亲一度写遗书

老王发现,小龙长大了,对卡通游戏不那么热爱了。不过,小龙也并未因此爱上学习。

三天两头,闹着不上学,他们则继续用“金钱诱惑”法。新款手机上市,一个要4000多块,老王考虑了很久,没舍得买。没几天,小龙就把住处的东西变卖。老王只好答应马上买。

2011年国庆,小龙在附近县城读大专才一个月,突然说自己新烫的发型太难看,就不肯再去。

为了要不要再读书产生争端,小龙甩椅子,砸电视机、空调,气得老王写下遗书,打算自杀。幸好,陈霞及时发现,劝阻了老王。而这学,最终没有再上。

那以后,小龙便开始一天到晚呆在租房,搜新闻、打游戏,不说话,只要钱,日复一日。

这几年,老王夫妻怀疑儿子有精神病。然而,看了多家精神病院,都得出结论:孩子没病。记者也看到了两份精神正常的鉴定书。

去年年底,老王让小龙回家过年,很快就闹得不安宁。今年2月,老王重新租房,小龙再次搬出。

说起海都报,陈霞想起去年夏天,她带小龙来过报社,因为小龙想当面问记者,父母应该养孩子到什么时候。当时,记者跟他说,20多岁了,应该出来工作了。而他不愿相信,拉着陈霞就走了。

虽然无所事事,但小龙对生活用品的要求,却非常高。

“衣服一定要去商场买,每件必须四五百以上。”陈霞说,每次换季都要买新衣服,去年的衣服就不会再穿了;每年都要换眼镜,每副眼镜也要上千块才肯要。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问题青年的“网上说”逻辑

记者10天4次探访,他没有朋友,话语极少,一台电脑提供了几乎全部的生活答案

陈霞带过来儿子写的保证书,有十几份之多

非典型的啃老族,与现实隔绝,缺乏正常逻辑,他自己的世界是怎样的?

6月18日下午,小龙刚从泉州市拘留所释放,记者敲开他的租房时,他穿着短裤,正吃着妈妈送来的午饭。见有生人,飞快地拿着一条长裤,躲进卫生间。

很快,卫生间传来啫喱水的香味。这是他见生人的一道工序。

记者先后4次陪他生活发现,这个问题青年有着特别的世界——来自百度搜索的“网上说”,是他几乎所有行为的基础。

记者请去见他的心理咨询师林锋对此说,小龙的社会功能已经有所退化。

像是“第六类啃老族”

为了走进小龙的世界,了解他的想法,18日下午,记者探访小龙的住所。

这是一处典型的民房出租屋,房间10多平方米,一张床,几把椅子,一台电视,一台电脑。

这天,虽然喷过啫喱水,打扮了一番,但前一天熬夜、身材消瘦、有些谢顶的脑袋,以及他总是自己修剪的遮住前额的发型,都让他看起来和23岁的实际年龄不符。

见面后,小龙很正式地检查了一番我们的记者证,之后便一声不吭地坐到电脑前。一边声如细蚊、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问题,一边在闽南网上搜索记者的名字,以再次确认记者身份。

房间很安静,但近3小时的对话,记者要不断请求他重复才能听清。自始至终,小龙最多斜眼看一看记者,其余的都一直盯着电脑,尽管他可能十几分钟才刷一下页面。

问及啃老,小龙从百度百科查了下,觉得自己像啃老族的第六类,即“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呆在家中。”

“网上说”、“网上说”

隔天,记者再次前来找小龙,他依然萎靡不振,说自己熬夜了。

记者问他昨晚熬夜干什么?他说,当天上网上到凌晨5点,主要就是搜记者是如何采访,怎样验证记者身份这些问题。这一晚上的“战果”是:他终于相信眼前的这些记者“是真的”。

和小龙几次对话,记者发现,“网上说”是最高频率的词汇。

“网上说,现在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网上说,家长不养孩子到25岁就是违法”、“网上说,公务员是最好的工作”……

杂七杂八,只要他想起来,就快速地键入百度搜索框寻找,然后给记者看。

电脑是小龙这些年接触最多的对象。电脑搜索记录中,我们看到大量“啃老”、“嫖娼被抓”、“好吃懒做”、“泉州怎么找工作”、“泉州公务员工资”、“泉州××派出所”等字眼。

“你看,这个人28岁了,都向家里要钱,我才23岁”、“这个人要不到钱,烧了家里的房子,我没有”……打开一篇篇谴责啃老的新闻,小龙说出来的,却变成一种另类的合理。

“网上说的也有错的”

网上说的就是真的吗?小龙可能唯一一次觉得“网上说的也是错的”,是关于他的牙。

2012年,小龙花8000多元换了6颗烤瓷牙。没过多久,就闹着要换牙。原来,小龙换了烤瓷牙后,在网上搜了一下,发现有人说烤瓷牙有好有坏,他换的不是最贵的,因此断定为“有毒”。

老王只好带他去咨询。最后小龙写下保证书:“经多天和医生、家人沟通,之前觉得有质量问题,是网站、帖子的错误宣传造成错误认识……”

第3天,记者决定从早到晚陪着小龙。小龙的生活非常简单:仔细地洗漱完,便坐在电脑前,打开游戏、美女视频和动漫播放的界面。没多久,陈霞打电话来询问“中午点餐”。除了吃饭外,他就这样呆在电脑前,绝少上厕所。晚上老王下班来看他,他也不会离开电脑,一直玩到半夜3点。

一天都不出门吗?小龙说,如果要买零食,他才会出门,“两天出去一次吧,买了就回来”。

在几次谈话中,小龙提到,这3年来,他从没跟人说过这么多话,包括他的爸爸妈妈。

“主动路过红灯区”

第4天见面,小龙和前几次不同:会主动提问题;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会兴奋地笑起来。

小龙尤其提到,他一次“路过”某个按摩店并被拉进去的情形。

“你是主动路过的吧?”“是,网上搜到,就专门去路过的”。

小龙说,他自己很少出门,所以并不知道哪里有红灯区。之后,他在百度里搜索“泉州扫黄”、“泉州嫖娼”,发现这几个地方有,特意去尝试的。接着,他指着一篇新闻说,“为什么我没被抓?”他反问记者:“这新闻是假的吧?我都没被抓,肯定是假的。”

2012年8月,小龙说自己牙齿疼,但爸妈不肯带他去换贵的种植牙。这次,他把4个月前陈霞刚买给他的金项链卖给当铺,原价1.4万元,贱卖9600元,去了按摩店。

小龙对于去按摩店的另外的解释是,爸妈不给他零花钱,他故意去的。

这些经历,都记录在小龙写下的10多张保证书。陈霞说,这么多年,他毁掉了十几万元。

一点点难得的进步

6月22日下午,和记者第二次见面后,小龙出去找工作了。当天下午,在老王的陪伴下,小龙在住所附近,找了一个写字楼。他进去问写字楼内的公司是否要招工。

问了五六家,都没人要招工,小龙悻悻而归。“虽然声音很小,但他有自己去问。”老王看到了小龙难得的进步。第4次见小龙时,他已在网上搜招聘启事,还拨通其中一个电话,只是对方已关机。

相处久了,记者让他说话不能斜视,他终于转过椅子,但直视也没几秒,眼神旋即滑开。

“我不喜欢盯着别人看。”小龙解释,“每个人性格不一样,声音大小也不一样。”

对于未来,小龙还是缺乏具体概念。继续读书、考公务员、当白领、打工……4天给了4个回答,但都是概念性的。

“我可能有一点小问题,但不知道是什么问题”,小龙总结说,“可能需要一些改变”。

他还是纠结于各种“网上说”。“网上说,找工作要大学文凭,我是找不到工作的。”当记者告诉他,不少行业也有很多非本科生时,小龙没有说话,但显然他并没有听进去。

关于爱的两次对话

见面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记者问了小龙两个“爱”的问题。但在小龙心中,爱与不爱,归根结底,就是给不给钱、买不买东西的问题。

记者:你爱爸爸妈妈吗?

小龙:爱。

记者:怎么爱?

小龙:他们老了,如果退休金不够,我会给。

记者:你认为,爸妈爱你吗?

小龙:不爱。

记者:为什么呢?

小龙:他们不拿钱给我看病(指换种植牙),零花钱控制很严。

记者:你妈妈每天让你点餐,你爸晚上去陪你,去拘留所接你,不是爱吗?

小龙:这不是爱。如果爱,为什么不给我很多零花钱。

记者:你觉得,爸妈该养你到什么时候?

小龙:25岁后。因为他们没有给我上大学,大学生也是要那时才出来工作。

记者: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小龙:买东西吃,买饮料,还有其他的一些消费……

记者:如果以后找工作,想找什么样的?

小龙:白领。

记者:你觉得白领是怎么样的?

小龙:白领在办公室吹空调,工资很高。

记者:你怎么知道的?

小龙:我上网看过新闻。

记者:但也有新闻说,很多白领,工作辛苦,压力又大。

小龙:那就当公务员。

记者:为什么?

小龙:网上说,公务员最好,其次是事业单位,然后是国企。

隐藏在内心的独白

“以前不懂事,做了些不好的事”

小龙说,有些话,有些道歉,他藏了很多年,从没有对父母说过。

打妈妈对吗?小龙想了想,说,“以前不懂事,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说起以前拿刀伤爸爸的事,小龙也耿耿于怀:“我不知道,能不能被他原谅。”

他说,初中时也想戒网,知道这样不好,但没法控制自己。

多年以后,小龙如今对小时候放掉家里的煤气、乱卖东西的说辞是,爸妈不给他钱,他想让爸妈损失更多,让他们心疼、生气。

“搬出来,可能他们有点嫌弃我”

小龙盯着电脑屏幕,呆呆地说,自己希望可以跟家人住在一起。

“我想,他们把我搬出来,是有一点嫌弃我的,我的一些行为,没有得到原谅。”

搬出来后,小龙觉得自己被抛弃了。曾有几次,他提出要回家,遭到拒绝,“家人说,家里的房子都卖掉了,但我不相信。他们肯定是不想让我回去。”

说起是否想搬回去时,小龙有些犹豫。他说以前很想,现在不知道了,“一个人住自由。”

而老王夫妻,对于是否马上接回小龙,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社会功能退化父母有责吗

通过专家对小龙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身上应得的家庭教育,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步都不可以被家长们忽略或放弃

炎平/制图

是什么让小龙变成现在的模样?外人的唆使?家庭教育的失败?还是这孩子天生性格不好?被小龙折腾得身心俱疲之后,老王和陈霞,开始反思这些问题。

泉州师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曾雅茹分析说,小龙之所以变得这么“多事”,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无关系。但是,就家长本身来说,在面对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不足的情况下,应该主动弥补。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不过,小龙的本质仍是好的,只要方法正确,爸妈肯尝试,仍有希望改变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泉州妇女儿童心理服务中心林锋老师说,小龙身上目前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退化现象,他与人脱节,与社会脱节,要改变他,爸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两位专家分析了小龙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何处,希望能给更多的家长带来思考与借鉴。可以看出,一个孩子身上应得的家庭教育,是环环相扣的,每一步都不可以被家长们忽略或放弃。

第一步:是教还是管?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他“伸手要”开始

毫无疑问,如果可以追溯,小龙的“沉沦”,一定是从他“伸手要”开始。也许是要一样东西,也许是要一句夸赞,又或许是要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自由。

这会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是任何孩子都会有的表现,但却不是每一位家长都能留心意识到的问题。而对孩子的教育,正是应该从他“伸手要”开始。

“孩子伸手要的时候,家长一旦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曾雅茹举例说,小龙在一开始要求爸妈给他吃好穿好时,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帮小龙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但是,小龙的父母,更多只停留在简单的阻止,到后来变成一味地顺从。这样不仅不会让小龙反省自己的行为,反而会变本加厉。久而久之,“要”变成了习惯。

曾雅茹说,从小龙的成长经历来看,他已经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只要坚持一种做法,就能够获得成功。比如,他坚持要买东西,为达到目的,他不断制造麻烦。结果,父母果然妥协了。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他还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家长,如坚持上网、要钱等行为。小龙通过“坚持”,换取了爸妈的妥协,让自己的愿望达成,赢得了“成功”。这让他乐此不疲。

久而久之,父母也陷入疲态,在面对小龙的“要”时,只剩下了“打压”,没有耐心去引导孩子做其他更能让他感觉“成功”的事情。如此一来,再去讨论其他方面的教育,都很难再有成效。

第二步:爱的艺术

——给孩子钱不等于给孩子爱

当然,“要”的一面必须是“给”。家长应该怎么“给”,才能对孩子形成正确的引导?

“小龙这样的孩子,是典型的‘有爱无要求’型孩子。”林锋说,看上去,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给了他太多的“爱”,这些“爱”,基本是以金钱这种可以物化的东西去表现的。但是,父母在给予的同时,没有对他提出相应的“要求”,比如,让他正确地付出、积极地参与或承担相应的责任,结果导致小龙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长大后,小龙便没有责任心,缺乏对未来的规划,迷茫、空虚。

于是小龙的世界里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爸妈的“爱”有多少,体现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物质要求,即“给更多的零花钱”、“买最好的东西”,等等。他不认为关心、疼爱、尊重……这些东西也是一种“给予”。

因此,当孩子要的时候,不妨换一种给予的方式。比如,陪他一起去“获取”他想要的,让他找到作为“家庭成员”被尊重的感觉。当他要钱的时候,就带他一起去银行取钱,顺便给孩子讲讲家里平时都是怎么一点点储蓄、一步步理财的;孩子要好吃的,要好东西,就带他一起去市场买,顺便给他讲讲家人都是怎么货比三家、一样样精挑细选的。在“给予”的过程中教育孩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对他认识世界也有好处。孩子每次参与一点,就能进步一点,与家长彼此的了解会更加深,他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只是那些没有温度的钱或东西,还有一点一滴的陪伴。

第三步:陪伴与鼓励

——有陪伴才有倾听,有倾听才能“对症下药”

而在小龙的成长经历中,因为父母缺乏引导与耐心,他的一个个“要”渐渐变成了与父母的一场场战争。当他最终被父母关进了出租屋,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后,他陷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

在这个“无声的世界”,没有陪伴,更没有倾听。

“缺乏家庭生活,整天呆在房间里,对小龙愈加不利。”林锋发现,小龙存在明显的“社会功能退化症”。“跟他说话,他不会眼神对视和交流,说话声音也极小。”林锋说,这与他长期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有很大关系。在房间内,小龙只需和虚拟的网络社会打交道,甚至可能有时候他连爸妈都不愿意去面对面交流。长此以往,他更是忘记了如何与外人交往。“如果能走出去,花在与人相处的时间多了,他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沉寂在网络里。”

曾雅茹也建议,小龙的家长当务之急应该试着带他走出那间房子。她认为,小龙应该回归家庭生活,父母两人至少先腾出一方的时间,专门用于陪伴和帮助他。有陪伴,才有倾听,坚持陪伴,才能多听到他的想法,多了解他的习惯和爱好,才能更“对症”地去鼓励他,慢慢的,帮他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有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

“孩子需要被了解、被认同。”曾雅茹说,因为缺乏倾听,小龙每一次“错误”,比如不愿意上学(背后的原因是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喜欢打怪兽(背后的原因是他觉得有成就感很快乐)得到的只是爸妈的“阻止”,而不是关心的问候,或对痛苦与喜悦的分享。积累一段时间后,他的宣泄口被堵住,他在家里搞破坏,甚至拿刀砍向自己的父亲。

第四步:行动与示范

——你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就如何与世界相处

没有陪伴与倾听,“无声的世界”渐渐被小龙转化成了“自己构造的世界”。

在对话和观察中,林锋发现,小龙生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这个世界,与现实社会相差甚远。

跟小龙聊到找工作时,林锋发现小龙是“有想法”的。“他认为公务员和白领,都是在办公室里吹空调,还可以拿高薪的职业。”林锋说,“这些信息,都是他从网上搜集来的。”

一旦小龙冒出一些想法来,他都会通过网络,寻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在网上,他会信息过滤。”林锋说:“整篇的新闻报道,他只挑选出对他有利的字句,其他的信息视而不见。”不仅是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别人跟他说的话,他也会进行处理。因此,就算他爸妈如何反复地教育他,告诉他应该出去工作,他都没有办法听进去。此外,他会把这些信息告诉爸妈,他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认同。

林锋认为,小龙的当务之急,是增加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健全自己的社会化功能。小龙想发生改变,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小龙的家长绝对不能逃避。家长应该多带小龙做一些“一起的事”,为孩子示范,教给小龙如何与世界相处。

曾雅茹提了一个建议,小龙的父母可以带着小龙一起,去帮助福利院或自闭症的孩子们。一是让小龙有事做;二是让他找到成就感。父母示范得好,带给孩子的成就感是多方面的,他将不仅是对自己感到满意,还能为自己的父母感到自豪,形成榜样的力量。

曾雅茹说,父母如今要想改变小龙,需要非常大的耐心。但是,曾雅茹认为,小龙的症状不算非常极端。她希望家长坚持,主动地寻找希望。“尝试总比不尝试好”。

编后

孩子就是“小小的你”

民间有句俗语,这样描述人的心理,“庄稼总是别人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亲”。

朋友圈里,晒宝宝照片的爸爸妈妈越来越多,其实世上哪有人人都长得好看的?可为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漂亮好想炫耀呢?

孩儿他爸一语中的:“因为孩子就是小小的你啊!哪有人看自己丑的?”

没错。孩子延续了你的生命,你的DNA通过他留在了这个世界。而其实,留在世界上的,又何止是你的DNA?你的性格,你的言行,你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示范,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印记。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刻板的背书,不是严厉的管束,而应该是一点一滴的相处。你亲吻他,会让他懂得什么是爱;你拥抱他,会让他懂得什么是温暖;你陪伴他,会让他懂得什么是相处;你倾听他,会让他懂得什么是理解;你帮助他,会让他懂得什么是扶持;你作出的每一个努力,会让他懂得什么是坚持。你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就是小小的你。哪有人能与自己分开呢?当你放手留下他一个人的时候,那只会让他懂得什么是孤独与放弃。(王芳)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