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户籍改革历程:二元制户籍管理已取消12年

qz.fjsen.com 2014-08-01 07:43:22 林莉莉 陈建辉 林永清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泉州“户籍风”:从“农转非”到“非转农”

2002年,泉州户籍开始脱掉“农”帽,以往的“农转非”和“非转农”开始退出泉州户籍的舞台。但是,2002年之前,泉州也经历过火热的“农转非”风潮,之后,部分人又选择了“非转农”。

上世纪90年代初 掀“农转非”热潮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泉州开始流行“农转非”。当时,不少农家子弟希望能够变城里人,城市户口吃香。随着上世纪90年代初户籍制度的松动,“买个城市户口”成为不少农家人最迫切的心愿。

来自惠安的黄先生一家,就是当年“农转非”热潮的典型缩影。“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就从惠安到泉州市区工作了。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他都没有‘农转非’的念头。1990年左右,我父亲的同事都在为家里人操心‘农转非’,也劝我父亲赶紧把家里人的户口转到城里来。”黄先生说。

当时,黄先生还在上小学,家里5口人,除父母外,他还有两位姐姐。父亲的同事细数了“农转非”的好处:有城市户口,就不会被城里人“嫌弃”了;小孩能够到泉州市区来读书,接受更好教育;以后孩子就业更容易,找对象也更好找……

黄先生笑称,一家5口人的“农转非”之路就像“愚公移山”。1990年,父母先把户口落实到了城里,然后费了一番劲把黄先生大姐的户口转了过来。之后,二姐又等了两三年,终于有了转的机会。又等了一年,黄先生的父母花了笔钱,把黄先生的户口转到了泉州市区。

难舍农村福利 “非转农”大军现身

事实上,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农转非”热后,一些落户到城镇的人口“后悔了”,希望能够“非转农”。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附在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上的各种利益发生“逆转”,使农业户口也成了热门。土地承包、征地补偿、申请宅基地、生育第二胎等优惠政策,吸引着一部分人回归农村。

市民郭小姐就是“非转农”大军里的一员。上世纪90年代末,她将好不容易转到城市里的户口转回了农村。

“‘非转农’是爸妈的决定。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刚‘农转非’,不到10年的时间又‘非转农’了。当时,我正在读高中,如果把户口签回老家的回族自治乡,就能够享受高考加分的待遇,如果志愿填报民族类院校,还能享受优先录取权。”她说。

郭小姐家里人经过合计,认为高考加分比户口要重要,10分的加分也许就是本一批和本二批的差距。于是,她的户口回到了农村。“只要考取了大学,户口同样可以迁到城市。而且,2000年左右,大家对城市户口的热情也不像1990年了。”她说。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