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六旬泉商把工厂搬到柬埔寨 走上“二次创业”之路

qz.fjsen.com 2014-08-16 08:07:30 林淑芳 谢洛静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艰难摸索的创业

这条路必须走!在距离金边20多公里的一个农村,潘胜泉很快选好了地址,并迅速开工建设,他的效率让老友们都甚为惊讶。这场投入,总计达数千万元,人们提醒他,万一柬埔寨形势发生变化,这笔巨资可能付诸东流。“大不了这些机器设备我不要了。”潘胜泉说。

2012年年初,服装厂正式投产。之后,潘胜泉将自己位于永春的工厂设备,全部搬去柬埔寨。随后,日常产自泉州的纺织品材料、五金、纽扣等原料配件,也都被他通过航运等物流模式,送到柬埔寨进行“组装”。历史总会重演,潘这条运送纺织品的航道,属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曾是过去泉州人前往柬埔寨谋生、经商的必经之路。

在柬埔寨的生产并非一路顺遂,至今,潘胜泉都在经历一些管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难题。比如,去年,柬埔寨刚经历一场政治波动,潘的服装厂受此影响暂时停产了5天;当地员工的生产效率,远远低于泉州的工厂;缺乏管理信息系统,一些原材料在送进服装厂后突然出现短缺,还得紧急空运。

背后隐藏的红利

顺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潘胜泉还是在柬埔寨走出了一条生存之路:以泉州的产能,整合当地优惠的劳动力和关税资源,更容易走向世界市场。

今年,他在这里已经增加到35条生产线,3000名工人。当地的人口红利随之显现。潘胜泉算了一笔账,在柬埔寨一年3000万美元的产值中,光人力成本就比泉州节省了200万美元。另一项红利,来自于关税,柬埔寨的东西进入欧洲免关税,相比中国出口产品要加收12%的关税,欧盟客户无形中又多得了4%~5%的利润。

同潘胜泉一样,更多泉商的投资身影,繁忙地奔波于东南亚各国之间,闽南语几乎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东南亚市场最好用的通行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泉州已经有30多家企业在东南亚投资办厂,其中,仅2012年以来在柬埔寨新开工的10多家纺织企业中,就有一半是泉州人开的。今年年初,晋江树辉复合鞋材有限公司位于越南的大型鞋材超市正式开业,所有销售的货品都从晋江运出,包括网布、海绵甚至剪刀等制鞋原料,有些在晋江采购,大部分则是树辉复合自己生产的鞋材。

通向世界的要道

来自泉州海关的数据显示,1~7月泉州与东盟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12.1亿元人民币,而2011年全年进出口为122.7亿元,2012年则上升至158.4亿元,每年都呈高速增长态势。

今年6月,泉州纺织服装商会完成了赴越南、缅甸进行为期8天的纺织服装产业考察。这才刚过去2个月,商会又给各位企业老总发通知,准备9月再赴缅甸。

为何走得如此急切?原来,回国之后,商会企业家们座谈了一番,形成共识:针对欧美国家将服装订单转移东南亚,以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政策的诸多不确定性,企业必需尽早布局,探索整合全球资源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和开拓国外市场。“不少东南亚国家不仅自己消化着我们的出口产品,还肩负了中转站的角色。两地产能共享,共同参与全球化分工。”商会人士说,布局东南亚,不仅能够释放泉商过剩的产能,还可以降低综合成本,规避贸易壁垒,加速品牌国际化;从泉州到东南亚,两地不仅资源互通,更实现了互利共荣。

下期预告

海丝故事12:一碗羹

古代南方,耕牛作为农户家庭里的重要劳力,人们对它充满敬意,根本不舍得杀。可为什么泉州人独爱吃牛肉?追溯起来,得从宋元时期说起。当时海上交通发达,阿拉伯人、波斯人、回族人纷纷来泉州传教、经商,受其饮食习惯影响,牛肉渐渐上了泉州人的餐桌。福建全省,数泉州的牛肉小吃店最多,仅市区就多达两三百家。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