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海丝”遗址安平桥屹立不倒 黄氏后人护桥800年

qz.fjsen.com 2014-08-21 07:42:23 吴月芳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海丝故事NO.13 一座桥

黄氏后人护桥 续写八百年缘分

2006年夏,连日暴雨,20多位青年安平桥下清扫水葫芦(资料图)

东南网8月2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2006年夏天,连日暴雨来袭,泉州著名的“海丝”遗址安平桥,出现了可怕的一幕:又黑又臭的河水成了水葫芦的乐园,短短两天爆发式的生长,水葫芦几乎可以托起一个成年人。一旦台风刮得更猛烈一点,水葫芦的“盘根错节”将这座古桥掀翻该怎么办?

黄真真坐不住了。作为安平桥业主单位泉州市文管所负责人,这是她从业十年里,最紧张的一次。她清楚地知道,保护古桥可没有“万一”可言。从紧急驱车从泉州市区到40公里外的安平桥,协调两个镇政府,到组织安海冬泳队二十多位青年带着长戈短戟,下到黑臭的水中,黄真真收获了一路感动。

其实,800多岁的古桥屹立不倒,全凭着一代代人对它的爱。从明清至今,安平桥经过了数十次的维修。去看看水心亭周围,至今留有13座历代修桥的碑记。

一场战斗

2006年夏,连续暴雨,短短两天,谁也没想到安平桥的水葫芦会一下子遍布水面。

“不行,得到现场去!”时任安平桥业主单位泉州市文管所负责人的黄真真顾不得右手刚骨折后的伤痛,紧急驱车从泉州市区到40公里外的安平桥,查看现场。“水葫芦盘根错节,一旦台风更猛烈起来,古桥会被掀翻。”

她需要协调南安水头和晋江安海两镇的政府,得到他们的帮助。很快,安海冬泳队的游泳好手也参与进来。二十多位精壮青年,穿着短裤,带着长戈短戟,冲进黑臭的水中。他们斩断水葫芦的根部,分割其“势力”。这样,再来一场大雨,就可以将这些水葫芦冲进入海口。

“那么大的劳动量,每位青年只领回了一百元辛苦费,多亏他们了。”黄真真至今感动不已。

一个转变

时过境迁。当时热火朝天的安平桥水葫芦大战,如今只化成了一点一滴的感动和人们只言片语的讲述。800多岁的古桥不倒,全凭着一代代人对它的爱。水心亭周围,至今留有13座历代修桥的碑记。仅从明清民国至今,安平桥就经过数十次维修,黄真真亲自担任过建国后第二次大修的负责人。

“你来走一走就能看到,每一块老桥板上,都有一个古桥的故事,承载着许多历史信息。”黄真真说,所以至今,人们都是采用铺轨人工运送石块的传统方式修缮安平桥,尽可能减少施工机械对古桥的影响。只要长度适合,老桥板会被小心地挪位到长度适合的地方补好,这样既节约了石料,又给了老桥板“重新上岗”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守护安平桥,当地已掀起多轮环境整治治理水系行动。南安水头和晋江安海各自建起了湿地公园,请黄真真参与规划。这座古桥已逐渐从历史上的交通要塞,变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景观。

一种缘分

要问安平桥有几块桥板、几个桥墩,黄真真脑海里的数字马上就蹦了出来。最近她作为主编之一,正在编写一部四五十万字的《安平桥志》,现在已基本定稿,年内将付梓。

为了修编《安平桥志》,长年积累的文史资料和政府文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真真阅读了大量省、市档案部门的纸质资料。还策划组织和参与了许多民俗活动,为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安平桥的历史,比如组织古桥爱好者到安平桥老石板的采集地——金门大陌岛去考察。当年,就是经由海运,巨大的石条被运到安海,成就了这座屹立不倒的跨海石桥。

而提起这段造桥史,自然要提到宋代安海镇上一位大财主黄护。当年,黄护大量捐资,力主造桥。他在建桥工程过半时离世,他的儿子继续完成了父亲心愿。“父子建桥”成为一段佳话。

876年前,黄家人造桥,作为黄氏后人,又有幸守桥10年。黄真真觉得,这真的是一场缘分。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