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献礼教师节 那些倾尽心血浇灌“花朵”的最美“园丁”

qz.fjsen.com 2014-09-10 09:00:24 黄晓燕 叶碧玉 庄奕烨 李晓蓉等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黄金德给孩子们上课

扎根山村35年

前不久,漳州华安下路小学教师黄金德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还要到北京“开大会”,他质朴的脸上写满紧张:“从没到过那么大的场合,很紧张!”对这一荣誉,他十分淡然:“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17岁回家乡 执教三十年

下路小学在山上,离新圩镇20公里,一幢两层的教学楼,一块不大的水泥空地,学校现在只有三个年级,五、六年级已经迁到中心校了。1979年,黄金德高中毕业,才17岁不到的他就回家乡小学教书,这个小村庄只有500多人。1982年,黄金德到龙溪师范进修,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下路小学。

“回我自己的家乡,我想让我们山里的孩子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黄金德说,以前山里面很落后,女孩子都没办法上学,到现在时钟、电视都不会用。“孩子不读书,走不出这座大山,只能一辈子穷下去。”

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校舍不过是泥巴、竹子搭起来的土房子。黄金德住在学校旁边的房子里,没有电灯,他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改作业、备课。上世纪90年代末是鼎盛时期,学校学生人数最多,有100多个,老师也有六七个人。但是后来学生数大幅减少,老师也都调走了,只剩下黄金德和邹景春。

学校不能停 学费帮忙交

黄金德当年有机会留在漳州的小学,但他始终牵挂着村里的这群孩子。现在下路小学里有3名老师,除了黄金德和邹景春外,还有一个年轻的代课老师,而年过六旬的邹景春也到退休的年纪了。山里交通不便,年轻老师来了都呆不住,大多数来一两学期就走了。

“我们这不像城里,孩子上学都是自己走路的。如果村里没有老师了,这些孩子就只能走路去镇上上学。”黄金德说,隔壁村的小学因为没有老师,已经停办了,他不忍心让那些六七岁的孩子到20公里外的中心校读书。

山里的孩子交不起学费是常有的事。黄金德常常先帮他们垫付,等他们家里有收成了再还。“再穷也不能让孩子辍学,我要替他们交齐了学费,用的都是自己的工资。”他还记得,之前有一个学生,很小母亲就去世了,父亲一个人拉扯3个孩子,很不容易,孩子自己都不忍心读书了。但他自己到县里奔走,努力帮学生拉到了补助,还交齐了课本费,才让这个孩子能继续上学。“后来他也考上了华安一中。”黄金德的笑容饱含骄傲,像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

一天不得闲 什么都要教

这30年来,不少朋友劝他们夫妻俩离开这个小村,但夫妻俩执意不走。30多年来,他培养了无数学子,其中70多个学生考上大中专院校,还出了不少研究生。

但任务是艰辛的。3个班,3个老师,白天孩子们在学校,老师们根本不能休息,要轮着上课,语文、数学、其他一些技能课,黄金德都上过。由于离家较远,中午孩子们也留在学校里,黄金德和邹景春还要轮流值班照顾他们,改作业、备课的时间只好挪到下班后,除了主科外,技能课也要备课。

“人家把孩子交给我们,就要给人家教育好。”黄金德说。老师们教得认真,孩子肯努力,让下路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都有保障。以前统考的时候,每一届十几个学生里都有3个以上能考上华安一中,一般都能占新圩镇的三分之一。这次三年级班上又有一个学生的英语得了全镇第一名。

现在,他的学生们很多都走出了大山,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会回学校来看看,到他家来坐坐。一位已经毕业、在厦门上班的邹同学说:“每年一放假回家,就会去看黄老师,他当时帮我交学费,还鼓励我要继续读书,出人头地,对我人生的影响很大。”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