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巷、五夫人巷的得名,皆与孝行故事有关
孝感巷,东起市区新华路培元中学边,朝南直达西街。巷子得名,与朱则文与朱鉴父子,以及一个动人的孝道故事有关。
与孝感巷相邻的五夫人巷,西街北向至文魁巷尾。因早期巷内有一“虎夫人宫”而称虎夫人巷。后来因“虎”与“五”谐音,即称为“五夫人巷”。五夫人巷的名称来历,与一段孝道传说有关。
人人皆知孝感巷来源于原来立着的“孝感动天”牌坊,却不一定知道这是为了纪念明代大有作为的泉州官员朱鉴之父朱则文的孝行。而知道五夫人巷的得名,与另一段有关孝行的故事有关的人,就更少了。
这一站,孝感巷和五夫人巷将让读者重温那些与孝行有关的故事、传说。
□早报记者 蔡紫旻 张素萍 王柏峰 文/图
古巷深深掌故多 孝行故事暖人心
孝感巷里的明清古厝
孝感巷与五夫人巷相连,这是两条有故事,有传说,出过不少贤达名士的巷子。
孝感巷得名于巷子内的“孝感动天”牌坊,牌坊则是为了纪念朱鉴“生性孝悌,贫而好施”的父亲朱则文,五夫人巷得名于巷子里原存的“虎夫人宫”,供奉的虎夫人极为孝顺,人称陶孝妇。
走在巷子里,那些坐在老屋里闲聊、读报的长者,张口便能说出一些跟巷子有关的掌故。孝感巷不仅有“孝感动天”的故事,还有明代理学家蔡清,源自开元寺黄守恭的晋江东石檗谷黄氏后人,以及源自南宋、影响了泉州南戏台词的康王爷信俗。
孝感巷24号
理学家蔡清故居 历经数百年风雨
孝感巷深处坐落着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的故居,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岿然不倒。
蔡清故居是一座典型的明清时期的民居,极富闽南特色,红色的砖墙包裹着一进一堂以及两厢房对称的老宅。大堂正上方挂着一块牌匾,上书“文庄蔡公故宅”字样。大堂里供奉着蔡清像。
1983年1月,蔡清故居被列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鲜为人知的是,故居内一方不显眼的匾,透露着如今的古厝居住者不仅是蔡清后裔,而且是泉州坊间颇有名望的“保和堂”白塔疔膏传承人。
结社研究《易》学 形成清源学派
明代晋江人蔡清(1453~1508年)既是明朝一代名臣,又是历史上一位影响较大的大教育家、大理学家。他31岁中进士,当过京官,任过南京文选司郎中、江西提学副使,仕宦过几个地方,颇有政声,教授生徒与著书立说是他的主要业余爱好。
蔡清治学严谨,在床边设案置烛台,凡与学生讲论的问题,临寐前反复思考,若有所得即起床,点灯记录备忘。他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他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李廷机、张岳、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他们出版论著达90多部。
蔡清在泉州成为研究理学的中心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是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其著述的《四书蒙引》《易经蒙引》《虚斋文集》全是经典。他著《易经蒙引》的地方,后人称为“蒙引楼”,在西街裴巷口西侧。
孝感巷44号
石刻木牌匾 见证古厝历史
蔡清故居于1983年被列入泉州市级文保单位。据记载,蔡清故居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又有称建于1570年),原是蔡清的宅第,后改为家庙,之后再改为祠。古厝坐北朝南,为两进、五开间、硬山顶、燕尾脊、穿斗式木构架,由门厅、两厢、大厅组成,占地面积580多平方米。
走进古厝,坐在厅堂用放大镜看报纸的阿婆说,她是蔡家的媳妇,如今是老宅里最年长者,古厝自明朝起保存至今,多次修缮、更换坏掉的构建品。
厅堂正上方挂着一块木牌匾,上书“文庄蔡公故宅”字样,正中供奉着蔡清的塑像,大厅东墙嵌有清咸丰七年《重新泉郡大寺后文庄公祠序》碑刻一方。
居住于此的蔡家荣介绍,上世纪60年代,现悬于大堂上方的“文庄蔡公故宅”牌匾被家人提前藏起来,才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另外两方牌匾和一幅蔡清画像被毁。古厝原有三个大门,过去,正中的大门紧闭,只有达官显贵方能出入;正中央大门两侧各有一边门,供家人日常出入。
台魁巷疔膏 出自蔡清后人
如今,尚有六七十个蔡氏后人住在古厝,因为人多,原本种有龙眼树的后院因此翻建,两侧厢房也已改建为住家。
蔡清故居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古厝曾经关过抓来的壮丁,两个边门的砖雕还曾有刺刀破坏过的痕迹”,边门如今变成了翻建房子内的一部分,蔡家荣指着砖雕说。
而九旬阿婆说,蔡清故居除了古厝出名,还有知名的保和堂白塔疔膏。读者一定还记得,在台魁巷那一站,记者曾经介绍过的保和堂膏药,其实老店售卖的膏药,就是由蔡家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子制成,而直到如今,蔡家人还是轮流排班,有的人制药,有的人守店。
孝感巷37号
孝感巷37号
檗谷黄氏 回归姓氏起源地西街
在蔡清故居对面,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古大厝,古厝主人姓黄,是开元寺黄守恭之后,由晋江东石檗谷迁至泉州发展。明清之际,这位黄姓厝主在漳州为官,事业有成后回到泉州,在与开元寺一街之隔的地方建起规制恢弘的大厝,并在如今的城西环路以西买下大片山地、良田。
可惜,厝主的后代子孙中有人吸食鸦片,将古厝的一部分卖掉,后人重修后,古厝的规制已经今非昔比。及至现在,由于黄家人口增长,古厝已经基本被拆,只留下古旧的门面。
昔日辉煌古厝 数百年内三次巨变
黄氏古厝在孝感巷曾经非常显眼,黄家后人黄奇怜说,早些时候,孝感巷周边皆是菜地,隶属于当时北峰公社双塔大队。在空旷的菜地上,黄氏古厝、蔡清故居和康王宫等为数不多的建筑物显得鹤立鸡群,“一到晚上,我们走在附近都有点害怕,没有灯,房子也少”。直到上世纪80年代,菜地上盖起房子,逐渐有了孝感巷、五夫人巷现在的规模。
黄奇怜本名黄奇仁,父亲以“仁义礼智”为黄家兄弟取名。与很多古厝后人不知祖上发生过什么不同,黄家古厝的辉煌,由于父亲黄金土的坚持,得以留在黄家后人的脑海中。
盖古厝的黄姓官员经济条件很好,不仅购置田地、山地,还在孝感巷建了这处有前、后落,两边有护厝的大房子,“父亲说,最早的古大厝,连两边的护厝都各有好几落”。由于黄姓官员后人吸食鸦片,卖掉了部分古厝,房子规制缩小重修后成为占地较小的古厝。现在的古厝大部分被改建,只留下门面。
说起古厝,还有一段趣事。黄奇怜说,古厝的大门最早正对着蔡清故居正门,后来厝主觉得蔡清的官职比自己高,不宜将自己大门正对着蔡家,于是将正门偏向古厝的右侧。
“紫云黄”与“檗谷黄” 系出同源
黄奇怜的父亲黄金土在世时,曾经保留一方墓志铭,也正是这方墓志铭,让居于西街孝感巷的黄家人知道古厝建造者的丰功伟绩。
黄金土曾专程去晋江东石檗谷的黄氏宗祠。原来,属于东石檗谷黄氏一支的孝感巷黄家人,与开元寺黄守恭的紫云黄氏也有关系。檗谷黄氏与紫云黄氏源本同而派系分。檗谷黄氏的明永乐《族谱世系图序》中记载,“三乡黄”的一世祖黄龙中进士后免官,和母亲一起到了东石檗谷,喜欢这里的山水之光,定居下来,自号“檗谷逸叟”。而黄姓已知最早入迁泉州者,就是唐代舍宅建开元寺的黄守恭。
狭窄的五夫人巷
孝感巷康王宫 南宋康王爷信俗 影响南戏台词
和许多古巷一样,孝感巷也曾立有一座闽南宫庙,名为康王宫,宫内奉祀康王爷。惜历经岁月洗礼,昔日康王宫今已不存。原址上盖起了新房子,成为开元街道开元社区办公所在地。
据介绍,康王即宋洛阳人康保裔。康保裔历任登州刺史、淄州团练使、定州天雄军驻泊部署,深州刺史、高阳关副都督署。当时,契丹兵进犯,康保裔与之作战,在弹尽粮绝援兵不至的情形下,英勇战死。后来,宋真宗赠其“侍中”,传说后来康王灵迹显著于江西信州之弋阳。熙宁间(1068-1077年),康王被封英显侯,庆元间(1195-1200年)被封威济善利孚应英烈王,其信仰范围不断向全国扩展。
据研究,在宋元南戏《朱文走鬼》的台词中有“人说治精用康王已(指),已着精就独自退。”由于康王的塑像是红面怒目,以中指指贼的造型,所以泉州民俗把中指指人称为“康王指”。这说明南宋时,康王信仰已传播泉州,信仰普遍,影响深远,所以在南戏台词和泉州民俗中出现“康王指”。
旧时砖墙不曾变
五夫人巷虎夫人宫 感念孝妇驱瘟 乡邻建宫奉祀
传说,有一陶姓寡妇,对翁姑如亲生父母,时人称之陶孝妇。一次陶回娘家,婆家整村发瘟疫,陶执意回村照顾翁姑,途遇神虎,遂跨神虎归村,后赶走村中瘟神,全村人康复。陶照顾到翁姑去世,才驾虎离去,村民为纪念陶,于村中建虎夫人庙,因谐音后人称五夫人,故名。
如今,虎夫人宫何在?记者查询古籍获悉,虎夫人宫,原在府城西街五夫人巷3号之南侧,宫南向,始建年代未详。宫内奉祀虎夫人,即陶孝妇。20世纪80年代末,这座闽南宫庙尚在,后毁。
(黄晖/绘)
【古巷传说】 孝感巷
孝感巷东起新华路培元中学边,中间拐了一个弯,朝南直达西街。古时候,这里曾立有“孝感动天”的大牌坊,泉州学者龚书群介绍,牌坊是为了纪念明永乐十五年举人朱鉴父亲朱则文孝顺体弱多病母亲的故事。孝感巷也因此得名。
根据典籍记载,朱鉴曾祖父朱器高在元朝元统年间(1333~1335年)由兴化路莆田县携眷移居泉州海清亭,担任泉山书院山长。朱鉴的父亲朱则文生性孝悌,贫而好施。
虽说孝感巷是为了纪念朱则文的孝心,其实他的儿子朱鉴才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之人。朱鉴家贫,23岁才补县学生员,第二年入县学。明代永乐十五年(1417年)朱鉴中举人,翌年会试登乙榜,授湖北省蒲圻县(今蒲圻市)教谕。
朱鉴曾任职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今湖南、湖北两省),他上任后劝退了聚众占据梅花峒的民众,申报朝廷,请求恢复过去按察副使会同佥事按管辖区域分巡制度,责成官员深入基层,问民疾苦,禁奸惩暴,移风易俗,纠察下属官吏不法行为。巡按广东时,朱鉴的勤政爱民深得民众爱戴,他回到北京,还上书朝廷,建议全国按察司增加一名佥事,专门负责屯田事务,朝廷采纳他的建议并颁布施行,成为定制。
他升任山西左参政后,奏请减轻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市)灾区赋税、拨付薪俸供应边地夫役,同时又积极招抚流民,清理军伍,疏通粮道,确保边戍军需。朱鉴被提升为山西布政使不久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他主持山西军政事务,筑固边关,亲自指挥几次战役,生擒北戎酋长莽哥真。在山西期间,朱鉴日夜守御,筹粮赈济,安抚灾民,劳累之极。最终于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病逝,享年88岁。
朱鉴去世后,明宪宗钦赐祭葬,他的墓在泉州西南郊庆云山(今江南街道凌霄中学校内)。泉州人为纪念他,在旧城内文锦铺、云山铺各建一座“都宪坊”,今已废。
石鼓成双
五夫人巷
五夫人巷位于泉州市古城区西北部,西街北向至文魁巷尾。因早期巷内有一“虎夫人宫”而称虎夫人巷。后来因“虎”与“五”谐音,即称为“五夫人巷”。五夫人巷的名称来历还有一段颇为感人的传说。
相传,古时泉州西街有条小巷,巷里住着一户姓鲁的人家,中年方得一子,真是喜从天降,夫妻俩高兴极了。儿子长大后,对二位老人十分孝敬,乡里邻里都称他们有福气。到了儿子成年后,经媒人说合,找了一位姓陶的姑娘为媳妇。这姓陶的姑娘嫁到鲁家后,十分勤劳,又善良贤惠。邻里都称赞两位老人晚年有靠,老夫妻俩整天都是乐呵呵的。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娶了媳妇不久,害了一场大病,不久便离开人世。二位老人非常悲痛,哭得死去活来。陶媳妇把自己的悲伤压在心里,好言好语地安慰老人,对他们比从前更加孝顺,邻里都称她为“陶孝妇”。
此后不久,泉州发生瘟疫,死了很多人,整个古城人心惶惶。一天晚上,陶孝妇正在睡梦中,突然一道金光从天而降,朦胧中有一只老虎来到她的床前,她便起身骑在老虎背上。老虎带着她跑出家门,沿泉州古城跑了一圈又一圈。过了几天,泉州的瘟疫之患就消除了。原来这是金甲神被陶孝妇的贤惠和孝顺所感动,在暗中助陶孝妇驱除古城之瘟害。
乡里邻里感念陶孝妇为人贤惠又孝顺,加上有骑虎驱除瘟疫之功德,在她去世后,就在她所居住的巷里建庙雕像加以奉祀,寺庙称为“虎夫人宫”。陶孝妇生前所住的巷,就被称为“虎夫人巷”。后来因“虎”与“五”谐音,因而被讹称为“五夫人巷”,并一直沿用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