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新书首发式上,韩寒给蔡崇达(右)送来神秘礼物:一辆自行车
东南网12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昨晚7点30分,蔡崇达走出晋江机场,母亲、姐姐、女儿都来接他,回到阔别数月的晋江东石老家,他的脑海立刻浮现了阿太的身影。
这几天,阿太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蔡崇达在散文《皮囊》中,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99岁高龄阿太的一生,阿太那些平淡而又鲜明的言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别让皮囊困住了魂灵”引发网友和读者集体共鸣。
收录这一篇目的同名散文集《皮囊》近日上市,该书由韩寒监制、刘德华作序,在出版第三天就加印,第七天在当当、京东和大量的地面店已经断货,已成为2014年中国图书的“黑马”,堪称是今年最“任性”的一本书。
今天上午10时,蔡崇达将带着新书《皮囊》回到母校泉州师范学院,与家乡人分享他的泉州往事。海都记者在他从北京搭飞机回家的途中一路电话连线,揭秘这本畅销书背后的点滴故事。
为什么写阿太?
“我常想,我的灵力与力量来自哪里,我后来发现,就是来自我的阿太。就连我的性格底色也是来自我的阿太。”
写《皮囊》这篇散文的时候,蔡崇达并没有想着要集合成书。2009年的时候,他在《GQ》杂志当记者,《GQ》鼓励记者经营自己的博客,他第一次写博客,仅用三四十分钟就写完了《皮囊》这篇散文。散文发出后,三四个小时内就收到了许多人的好评,时任《GQ》杂志的主编兴奋地说“自己被触动到了”。
“那是一口气写完的,我写得很幸福,我终于有能力用写作来承载我阿太某个部分的特色。”小时候的崇达由外婆带大,外婆五十多岁突然撒手,便托她的母亲也就是阿太照顾崇达。阿太常对他说,“我们都属狗,我是老狗,你是小狗,就叫你黑狗达”。
小时候的崇达会跟阿太住在她的老房子里。“那是古时候的土房,窗柱是石头的,小偷只要将石头柱弄歪就可以偷偷溜进来。”崇达说,阿太的床就在窗边,有一天夜里来了小偷,阿太轻轻摇醒还在睡觉的他。怕崇达因为害怕而叫出声来,阿太捂住他的嘴,一手拿起床边的木棍子。阿太没有选择出声吓怕小偷,而是等小偷的头伸进屋内时,再一把揪住小偷的头发,打他个措手不及。
大学放假回家,崇达第一件事就是去看望阿太。“有次,我走进院子,看见阿太仰着头对着空中说话。”崇达很不解地问,“阿太你在跟谁说话?”“我和妈祖娘娘在聊天,我问她为什么还不带我走,她告诉我因为我还没还完世间的债。”蔡崇达说,阿太就是这样的神婆,她豁达地面对所有,就连苦难在她眼里也都不是苦难,只不过是稀松平常的事。
“阿太一个人拉扯一大帮孩子,靠的就是这样一口气硬撑着,阿太是村里出了名的硬骨头。这就是我的阿太,一个内心强大的阿太,她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常想,我的灵力与力量来自哪里,我后来发现,就是来自我的阿太。就连我的性格底色也是来自我的阿太。”蔡崇达说,这便是他写阿太的初衷。
皮囊
为什么叫《皮囊》?
“为了‘看见’我自己在乎的人,就有了这本书。打开《皮囊》便是一个个灵魂的展现,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皮囊,我把每个人的故事包在它的里面。”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有一个小故事。蔡崇达30岁生日那天,刚好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内参观一个名叫“living and dying”的展览:长长的展台,铺满了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这里陈列着已逝去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最后时刻的面容。
看着这一张张面孔,蔡崇达突然想起重病八年、已经离世的父亲,他才发觉,自己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他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严格来说,我只是知道他作为父亲这一角色在我的生活中参与的故事,我没有真正地看见并理解他,没能‘看见’我的父亲,他已从我的生活中退场。我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所以,为了‘看见’我自己在乎的人,就有了这本书。我先看见我最亲近的人,而后是我身边的其他人,每个人都很重要。”
写《母亲的房子》的时候,他真正看见并理解母亲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写《皮囊》时,才明白阿太试图留给他的最好的遗产;写《我的神明朋友》时,才知道人是需要朋友的帮助才能从情感的巨大冲击中逃脱……
蔡崇达说,书写完了,但书名叫什么的问题曾经困扰了他很久,想找个书名来概括这书里所有的人,后来发现只有“皮囊”是最适合不过的,“打开《皮囊》便是一个个灵魂的展现,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皮囊,我把每个人的故事包在它里面。”
为什么韩寒要催他3年?
“书里出现的这些人,发生的那些事,对我来说太刻骨,太重要。那些情感太私人,适不适合拿出来让大家都看到呢?”
这本书其实两三年前就写完了,后面只有再补充了两篇,但一直到今年才最终决定要出版。蔡崇达说,阻碍自己出书的不是写作进度,而是内心的某种介怀。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把栏杆拍一遍、把心再伤一遍。书里出现的这些人,发生的那些事,对我来说太刻骨,太重要。那些情感太私人,适不适合拿出来让大家都看到呢?”这个问题也困扰了他许久,直到出书的前三个月他还在动摇着。
正因为这两三年来他多次动摇,好友韩寒便不断催他、说服他,希望把感人的故事集合成书。此次《皮囊》出版,韩寒作为监制,第一次为新书写推荐语。他和韩寒是高二的时候因为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而认识的,两人之后一直保持联系并成了要好的朋友。
为《皮囊》作序的,还有刘德华。蔡崇达说,他和华仔正在合作一个项目,半年来经常见面,华仔得知他在写书便提出想读一读,“他看完之后很有触动,说想为我写个序言,他把书带进剧组,闭关了三天,特意为我写这篇序言《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蔡崇达新书
蔡崇达简介
1982年生,泉州晋江人。媒体人,作家,创业家。24岁担任《周末画报》新闻版主编,27岁任《GQ》中国版报道总监,为全球17个国家版本的《GQ》最年轻的报道总监,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皮囊》简介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蔡崇达用一种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闽南渔业小镇(晋江东石镇)人们的生命故事。《皮囊》由韩寒力邀三年成书并写编者按,刘德华、李敬泽作序,白岩松、阿来、阎连科写推荐语。
活动预告
12月20日
时间:10:00~11:30
地点: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四楼报告厅
主题: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蔡崇达、蒋方舟文艺分享会
时间:15:30~17:00
地点:晋江侨声中学电教室
主题:回家与自由——蔡崇达文艺分享会
12月22日
时间:19:00~21:00
地点:厦门大学自钦楼多功能厅(思明南路422号)
主题: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海都记者昨天访蔡崇达晋江老家,母亲几度阻止他中学写作
母亲曾将我的手稿扔进灶膛
“人的脑子里都是有‘保险丝’的,他再这样下去怕是要烧坏了。”“不要再写了,写那些作文有什么用,它以后能当饭吃吗?”
第一排中间的老者就是蔡崇达的阿太
东南网12月20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刘燕婷 谢明飞 文/图)
核心提示
学生时代的蔡崇达,是母亲眼里的乖儿子,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心中的正能量,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心中的那份执著,对文学世界停不住的探求。这一点,在他的学生时代可见一斑。
为了了解他这份内心的坚持,昨天,海都记者前往蔡崇达的晋江老家,见到了他笔下那个执著、坚强、要面子的母亲黄丽珍,还联系上蔡崇达的母校晋江侨声中学、泉州师范学院曾经相处过的师长舍友。
听他们说说他们眼中的蔡崇达。
母亲眼中的“糊涂”儿子:
“写那些作文有什么用,它以后能当饭吃吗?”
“黑狗达很乖,以前家穷,我在家里做缝纫,他父亲在外头跑船。他只要放学回来一定先帮我叠衣服。”母亲说,“小学时,崇达成绩都在年段一二名,要是低于95分就会挨我骂,初高中后也没让我费太多心。”
不过,这个乖乖的黑狗达,也有让母亲担心的时候。有一次学校教务处的蔡老师特别把母亲叫去,忧心忡忡地说:“要赶紧阻止崇达写作了!”蔡老师说,崇达整天迷迷糊糊地疯狂写作,成绩掉到年段一两百名了,“人的脑子里都是有‘保险丝’的,他再这样下去怕是要烧坏了”。听蔡老师这么一说,读书不多的母亲慌了神。
没有开导儿子,只为“不小心就走火入魔”的隐忧,母亲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法。“不要再写了,写那些作文有什么用,它以后能当饭吃吗?”母亲阻止道。
“崇达没有吭声,之后,我就很少见他写作。”母亲说,崇达之后写作都偷偷进行,直到他高三去北京参加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决赛时,才知道黑狗达一直偷偷在写。”
蔡崇达小时候
【听蔡崇达说】
我初中时确实特别迷念写作,还迷上了哲学书,整天沉浸在思考中,所以母亲和老师才会觉得我“看着糊里糊涂”的。母亲那会儿为了阻止我写,还将我所有的手稿全部都扔到灶膛里生火。但我也不觉得心疼,当时自己还不能驾驭文字,那些手稿只是对写作的尝试。
中学老师眼中的“疯狂”学生:
“他特别痴狂,一晚写几万字,手指都伸不直了”
高中时,蔡崇达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社团的指导老师蔡勇强私底下都与他如朋友般交流。“高二下学期的一个晚自习,我与崇达正在商量下一届的社长候选人,他突然伸着手掌给我看。”蔡老师发现,崇达的拇指、食指、无名指都已经伸不直了,令他担心。“我今天写了几万字的小说。”蔡崇达欣喜地拿着几十页的A4纸,这是他一天的成果。蔡勇强老师说:“他对写作特别痴狂,经常会干这样的事。而且,每次见到崇达,他都会滔滔不绝地同我讲述新近小说的情节。”
大学舍友眼中的勤奋同学:
“同宿舍两三年,不知道他夜里几点睡”
上了大学,他对写作的执著更加一发不可收。
“读大学那会儿,因为熬夜写稿,他经常偏头痛。每当这时,我们也帮不了什么,只能嘱咐他赶紧去睡觉。”大学舍友张先生,现是晋江一高中语文老师,回忆起这位作家舍友,他最多的评价就是:勤奋、真诚。
“我们宿舍四人一同住了两三年,我跟另外两名舍友都不知道他每晚几点才睡。”张先生说,大学时代,唯独蔡崇达的书桌灯总是亮着的,熬夜到几点没有人知道。“他很勤奋,学校的校报、电视报的深度报道,还有小说,让他每天都有写不完的稿。”尽管崇达很忙,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一门都不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课堂讨论,总能听到他精彩发言,“他的见解很有深度”。
“他很喜欢帮助人,我视他为恩人。”张先生说,自己大一大二时候,是个问题学生,逃课上网挂科,但崇达总抽时间开导他。“他给我做过心理测试,问我希望死后坟前的景象是怎样的,是人们不舍地哭泣,还是冷清的告别,还是唾骂不屑。那次深聊,对我犹如当头棒喝,我终于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人生。”张先生说。
“我买了十本他的新书,要用来奖励给我的学生。”张先生说,今天泉州师院的交流会,他一定会来。
【不得不说的故事】
老师学生凑钱给他买机票进京复赛
“崇达经常说要出书,要参加作文比赛拿一等奖。”蔡勇强老师说,这些话很多人都当他是在吹牛。但是崇达就真的去做了,“他高三出版了第一部小说《我不是素食主义者》,并赚了好几千块。而且自己投稿参加2000年的全国创新作文大赛,通过了初赛进入了复试”。蔡勇强记忆犹新,那时候崇达的家里正遭受着病痛和贫苦,他的父亲生病倒下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供他上北京参加复赛,“那时候很多人不看好,包括他的家人和老师,都觉得他去了也白去,反正得不了奖”。蔡勇强说,崇达坚持要试一试,他找校长商量,要不大家帮忙凑钱让他去实现梦想。
很快,老师、学生纷纷出钱出力,崇达进京复赛的机票钱有了着落。更让人惊讶的是,崇达竟捧回了全国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听蔡崇达说】
我受曾外婆阿太影响很大,她很坚强。那时候参加作文比赛,身边人都不支持我去。我决定上关帝庙,问问我的“神明朋友”,“神明朋友”都说要去,我也就义无反顾了。
我那时候没出过远门,独自到了北京赛场,才发现,其他参赛者都是家长或者指导老师陪,只有我是单枪匹马去的。
距离高考一个月 他弃理科转文科
这个独自北上参赛的男生,在高三临高考前,还做了一个特别的决定。
“他高中文理分科时,最开始选的是理科,可是高考前一个月,却决定转学文科。”母亲说。当时晋江侨声中学的副校长也建议他转文科。没有太多犹豫,崇达跟母亲沟通后,就搬着文科的课本,开始高考前的冲刺了。
当时崇达的心愿,就是考上北京师范大学。“他转文科,我没有反对,因为我知道他的阅读量,文史领域他都相当熟悉了。”蔡勇强老师私下也觉得蔡崇达适合往文科发展。
高考成绩出来后,他没能如愿,但成绩达到二本水平。蔡勇强老师觉得,已经相当不错,毕竟只有一个月时间复习。
大学给他特批宿舍 不用熄灯不用晨练
泉州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傅志雄,是蔡崇达大学时期的辅导员。“他很能吃苦,大学里都在做兼职。大三大四时,每个月稿费就能拿一两千块了,很不容易。”
文学创作总是在夜里。“当时崇达睡得迟,早上晨练往往都无法参加,再加上宿舍是有熄灯规定的,这些都会影响他创作。”傅老师说,“但在他大三的时候,学校史无前例特批了一间宿舍给他住,住宿费全免,熄灯和晨练也对他放宽要求。作息都可以让他自己根据个人需要来安排,比较自由。”在校期间,蔡崇达发表了小说《阿姆的手镯》,而且大四毕业前,就被《新周刊》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