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惠安7旬老人收藏民俗物品 陈列古厝供人免费参观

2014-12-31 09:56:56 花蕾 夏鹏程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陈先生和他的民俗博物馆

东南网12月31日讯(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花蕾 夏鹏程 实习生 曾龙凤 文/图)独自面对这些收藏近10年的民俗物件时,75岁的陈木春常产生幻觉。仿佛他还是一个8岁孩童,妹妹躺在古厝大厅的摇篮里,在他轻缓的摇晃下,正睡得香甜,母亲在厨房切菜的“咚咚”声在耳畔若隐若现。

在惠安山霞村这个近300平方米的农家民俗馆里,陈列着他收集的400多件物品。展品按农耕器具、风俗用品、生活用品、工匠用品、服饰等不同类别,分别陈放。他还为每件物品亲绘国画图解,展示这些旧物的使用方法。

正如陈木春说的,“这些在真实生活环境里存在过的东西,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感,他们会说话,讲着过去的故事”。

“年长的人忆苦思甜,年轻人能长见识”

从12月16日,民俗馆对外开放以来,陈木春的每一天都在民俗馆里度过,摸摸这个粗碗,擦擦清代木眠床上的灰,或修一修八仙桌。这些旁人眼里不值钱的玩意儿,他攒了10年,视若珍宝。

追溯到2004年,陈木春结束经营多年的编织袋和饲料厂生意,搬回惠安县山霞村居住。他发现,村里变得越来越洋气,以前许多生活习俗都被淡忘。一直喜爱历史的他,看着空置的古厝,萌生了开家民俗馆的想法,“年长的人能忆苦思甜,年轻人能长见识”。

第二天他开始沿着村里的土路四处溜达。他拿着路边捡来的木棍,从垃圾堆里扒出缺口的粗碗,缺腿的八仙桌、夜壶、锄头,再用自行车搬回家。在那个生锈的自行车后座上,还有过这样的“乘客”:稻草床垫、种地用的犁、耙、簸箕、各种坛罐、摇篮、椅轿、磨坊石……后来,陈木春索性找来农用小四轮,拉回车轱辘、牌匾和石礅子。最近,他又收集到两个民国时的广播机。他一边把机身擦得锃亮,一边赞叹:“都是宝贝啊!”

厨房物什

执著破烂中寻宝

家人支持他的疯狂

村民看他整天在垃圾堆翻找破烂,以为他穷疯了,到家里探望,却发现他家境殷实。从此,“陈木春寻的都是宝贝”,这样的话传开了。村民们开始重视家里这些物件,垃圾堆里能淘出的东西越来越少。于是,他发动志趣相投的朋友到别村溜达,花钱买物件。迄今为止,他已花去20多万。

一家想租他家房子的商户常说:“老陈真傻,放着一年几万块的租金不要,开什么展览馆,不能吃不能喝”。他一笑置之,“家人支持我就够了”。

45岁的大女儿说,民俗馆筹建中,她常帮父亲出主意,比如物件该怎样摆放等。她想多了解父辈们生活的时代,“而且年纪大了都念旧。”陈木春70岁的老伴也帮了不少忙。有次,陈木春兴冲冲拎回一个草床垫,结果稻草边没系紧,稻草散落一地。好在老伴年轻时干过这活,徒手把稻草重新编进床垫。

陈木春的民俗画

花50万翻新古厝

亲绘300幅国画图解

2012年,陈木春花了50万翻修古厝,除了保留两间睡房外,其余房间全部打通,用来陈放物件。他按照儿时记忆,最大限度还原睡房原貌:桌上摆放着锈迹斑斑的钟,有裂痕的梳妆镜和磕掉半个角的煤油灯,阁楼上放置着民国时行李箱。展览厅几乎每个物件,都配有一幅国画,展示它的使用方法和用途。这些画共300幅,都是他这两年来亲笔画的。年轻时,他开过画馆,这次再提笔,已相隔40年。

令他欣慰的是,民俗馆开放半个月以来,每天有很多参观者慕名而来。古厝对面是山霞镇山霞公园,每天早上7点,晨练完的老人们成了第一拨参观者。下午5点,放学的学生把民俗馆围个水泄不通,听他讲解。不过,与其说他是讲解员,他更像一个给孩子们讲故事的爷爷。讲到高兴处,他总会睁大眼睛,挽起袖子,现场示范。

参观时,一个50岁的阿姨看见一个米筛叫出声来:“哎呀,这个你都有,我小时候用过呢!”陈木春习惯性地掸掸西服前襟的褶皱,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昨晚7点多,陈木春和老伴把最后一位参观者送到门口。参观者问他这个馆打算开多久?“一直开下去,我开不动了,还有她呢,你只管来,”他挽起老伴的手,冲她笑起来,刚毅的轮廓变得柔软。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