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树之争追踪:“桥树之争”引关注 洛阳桥与红树林 距离多远更合适
洛阳桥下淤泥堆积严重,种在淤泥上的红树林日渐逼近。
一方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一方是守护泉州海岸线的红树林,它们都是泉州人珍爱的宝贝,该如何共存、如何和谐相处?
昨日,“桥树之争”持续发酵。这一事件不但引起了泉州文史界以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而且受到了国内众多热爱文物和生态的网友的强烈关注。不过,作为洛阳桥和红树林的主管部门——市文广新局和市林业局,针对这一争议的解决方案,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早报记者 赵鹏云 林福龙/文 王柏峰/图
【专访】
73岁作家的记忆:儿时的洛阳桥下 碧波荡漾
今年73岁的泉州著名作家陈瑞统,从小就在洛阳桥畔长大,他的故乡就在古桥一公里之外的洛阳镇区。昨日,陈瑞统接受早报记者专访,讲述了儿时记忆中的洛阳桥,并对此次“桥树之争”发表看法。
记者:您儿时的洛阳桥是什么样的?
陈瑞统:在我童年的时候,就知道故乡有一座闻名天下的洛阳桥,桥旁还有一座香火鼎盛的昭惠庙。记得母亲夜里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时,经常给我讲述蔡襄造洛阳桥的民间故事。少年时,我时常背着书包徒步到泉州古城读书,每周放假来回都得经过洛阳桥、昭惠庙和蔡襄祠。
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的洛阳桥下碧波荡漾、水质清澈,经常有鱼儿在水中翻滚。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桥边玩耍,抓小鱼小虾。那时的洛阳桥,真的很美。
记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洛阳桥畔有红树林吗?
陈瑞统:我记得,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甚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洛阳桥畔都没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即使有一些稀稀拉拉的红树,也只是三五棵长在一起,并没有形成规模。每逢涨潮时,这些小树和海草就没入到海水底下,根本看不到。
记者:对此次“桥树之争”,您如何看待?
陈瑞统:前几天,一位画家朋友到洛阳桥旁写生,回来后一直愤懑不已。如今的洛阳桥,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美好景象——桥底淤泥堆得很高,红树林贴着桥墩生长,到处都是垃圾。
保护洛阳桥的历史风貌和景观完整,是每一个泉州人的责任。时至今日,洛阳桥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桥畔红树林毫无规则、随意蔓延的生长不无关系,对文物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我建议在洛阳桥两侧与红树林之间,划出一定的间隔地带,恢复原有的景观。当然,有关部门应该到现场调查考证,拿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
【声音】
两大网站发表评论文章 “桥树之争”当寻求最大共识
前日,早报独家推出的《桥树之争》封面纵深专题,引起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关注。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中国日报、红网、东南网等网站转载相关报道之时,有关媒体还分别对此事件发表评论文章。早报予以摘选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红网发表评论认为,“桥树之争”当寻求最大共识——“岂能容许年年争议一再上演?相关各方应该与时俱进,寻求共识”。
文章认为,“其一:红树林非越多越好。很多人片面认为,绿色家园,就是树木越多越好,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种树也要讲究数量和质量的和谐,绝非越多越好。其二:种树护桥并不矛盾。树没了可以再种,桥没了却没办法再造!可借鉴高速公路多少米之内不得新建建筑,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洛阳桥附近划出一定的区域种植树木。其三:要考虑发展持久化。不能只看到环保部门和文保部门较劲,不能忘记当地的民众,不能忘记科学发展”。文章结尾提出,“仅仅停留在‘桥树之争’,没有共识,永远解决不了问题,解决之道就在手中——相关各方到了坐下来谈谈,寻求最大共识的时候了”。
东南网发表评论认为,“首先,红树林‘损桥’是个新问题,之前大家都没碰到过,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其次,桥下淤泥形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至今没有科学的结论。俗话说,理不辩不明。从这点来看,‘桥树之争’并非坏事,至少让公众看到了双方对保护古桥和红树林、对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视。不过,现在的问题是, ‘桥树之争’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公众更期待这个问题有一个好的解决。因此,当务之急不是继续‘桥树之争’,而是应该致力于如何解决问题”。
对于“桥树之争”的解决方案,评论文章提出建议,“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由科协等部门牵头成立相关课题组,进行科研攻关,以期找到一个最好的解决办法;第二步,在相关科学调研没有进行之前,或是在科学结论没有得出之前,应该先采取临时措施对古桥进行保护,比如划出古桥保护区,对桥下淤泥以及可能危及古桥安全的红树进行必要的清理。这样才是对洛阳桥这一国宝级的历史遗存负责任的态度,也才能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建议】
不破坏生态情况下 给桥和树留出距离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经委主任庄金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对居住环境要求日益提高,生态环保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洛阳桥与红树林之间的纷争,庄金平认为,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对泉州湾的生态湿地,能保护的要尽量保护,“生态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受破坏,修复起来十分困难”。他表示,对泉州湾生态环境的保护,从长远眼光来看,也是一种大的保护理念,“这里生态环境变好了,对生活在其中、分布在这里的一些人和物,既是一种长远的保护,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
“文物保护和生态建设,其实这两者之点并不矛盾,完全可以从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让大家和谐共处,实现双赢发展。”庄金平表示,在不破坏红树林湿地生态的情况下,对一些确实危及洛阳桥桥身、桥墩的红树林,可进行局部处理,“要么整体移植,要么控制它们的生长,给古桥和红树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距离。”同时,他建议,可以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对洛阳桥底下严重淤积的部位,进行清理,以便于潮水自由进出,也有利今后对洛阳桥的保护。
《文物法》须严格遵守 红树种植要科学论证
□市政协委员、民进泉州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黄金钟
“文物与林业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角度出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道,但是一些基本法律法规,必须严格遵守到位。”对于“红树围桥”的现象,市政协委员黄金钟这样认为。
“最近几年,因工作关系曾经多次到 洛阳桥畔考察,当时已有不少委员发现‘红树围桥’的问题,确实逼得太近,已严重影响这座历史名桥应有的风貌。”他说,首先是对《文物法》条例的解读和执行,而按省政府公布的洛阳桥东西两侧的保护范围,必须严格依法执行,“这是铁律,任何人或单位都必须无条件遵守,否则就是置《文物法》于不顾”。
至今红树林种植对泉州湾生态的保护问题,他提出相关部门应该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对整个湿地规划进行认证,尤其是像这样大规模种植红树林的生态利弊,进行科学论证,最后再选择适当的区域种植,“而不能像现在任由其乱生乱长,危及古桥安全”。
他还举了安平桥整治的成功案例,“由政府出面牵头,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当地乡镇出力,经过几年的全力整治,如今的安平桥变得比以前更美更漂亮!这也说明文物保护与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之间,其实也可以找到相对和谐的平衡点。”按照目前洛阳桥面临的状况,他认为急需对桥两侧的淤泥进行清理,“有的已经堆积到船型桥墩上面,再不清的话,跨海桥变成陆上桥的风险极大。”同时,他也希望,相关职能部门借此次机会,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好困扰洛阳桥的种种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