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科教文卫 > 正文

民族英雄郑成功:爱国之志穿越时空

2015-01-15 11:45:57 刘益清 林剑波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民族英雄郑成功: 爱国之志穿越时空

世界最大的郑成功骑马锻铜塑像,屹立于泉州大坪山巅。

东南网1月15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刘益清 林剑波 通讯员 陈鑫炜 文/图)郑成功享寿38个春秋,一生短暂,却做了两件大事,就是举兵抗清和收复台湾。在郑芝龙降清之下,郑成功亲笔手书致函父亲,表明自古忠孝难两全,坚决不归顺清廷,以“抗清复明”履行儒家文化所赋予的伦理信仰。而后,他又率兵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对台湾人民的殖民统治,为自己赢得了爱国主义的崇高荣誉,同时也书写了中国人民抗击西方殖民者的光辉篇章。

大义填膺报国家

在日本平户海滩上,一块“郑成功儿诞”石碑矗立至今。相传,1624年8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田川氏到海边散步,突然发觉腹部疼痛,就生下了郑成功。

7岁那年,郑成功回到故乡,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私塾里,先生经常给郑成功讲述英雄豪杰的故事,比如屈原、岳飞、文天祥等。受此影响,他早早就萌生了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

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在父亲的引荐下,郑成功走上了抗清的道路。1646年,郑芝龙投降清廷,听闻此事,郑成功十分气愤,寄去信函,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如今,在南安孔庙旁有一处石碑,写着“郑成功焚青衣处”,这就是郑成功当年发誓恢复大明的地方。

从广东南澳招兵到夺取厦门,从建立抗清基地到攻占舟山,从南下勤王到北上包围南京,前后15年间,郑成功转战浙江、江苏、广东等数个省份,打了上百场仗。但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郑成功一方由盛转衰。为了保住实力,实现报国理想,在荷兰通事何斌的劝说下,郑成功决定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

1660年,何斌向郑成功分析了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并献上地图。他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鸡笼、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这一建议,得到郑成功的采纳,遂下了渡海收台的决心。

驱逐荷夷御外侮

在南安水头镇的郑成功文化中心里,有一面巨幅砂岩浮雕,展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宏大场面,上面还有一首郑成功创作的《复台诗》,“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在出兵台湾之前,郑成功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大多将领都对这一军事行动存有疑虑。去过台湾的吴豪提出风水不可、港浅大船难进等不利因素,并得到黄廷的附和。大将军马信想出了一个看似折中的办法,其实意在反对用兵台湾,他建议先派兵打探,然后再作打算。虽然众将纷纷表示担忧,但郑成功依然信念坚定,说之以理,最终力排众议,得到一致同意。

1661年农历二月,郑成功军队在金门誓师,并于二十三日从料罗湾率师出海,次日穿越台湾海峡,陆续到达澎湖群岛。就在此时,海上突然刮起了连日的暴风,阻滞了军队的前行,也影响了军心,有些将领认为不要冒险,应该暂缓时日。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军用物资在减少,后方又无法及时供给,最重要的是,如果再拖延下去,将打乱之前的计划,错过每月初一天文大潮的有利时机。作为主帅,郑成功心急如焚,他深知战机的重要性,再次力排众议,决定冒着大风大浪,继续前进。郑成功率军强渡海峡,并在大潮来临之前,赶到了鹿耳门港外,这才有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军事胜利。

当时,荷兰侵略军设有台湾城和赤崁城两大据点。两城之间隔着一个台江港,地处内海,与外海的鹿耳门港迎面相对。从外海进入台江港有南北两条航道,南航道水深,利于大船驶入,但有重兵把守,而北航道水浅,守兵较弱,但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郑成功正是借助了天时,出其不意,登上了台湾本岛,切断了赤崁城与台湾城互为犄角的联系,使荷兰军队惊呼“兵从天降”。

看见祖国的军队来了,台湾的汉族同胞和高山族人民欣喜万分,用实际行动迎接郑军的到来,主动帮助郑成功军队登陆。史料记载,支援者足足有2.5万人之多,表现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以及摆脱被入侵者奴役命运的强烈愿望。有了最广大台湾人民的全力拥护,郑成功军队不仅顺利登陆,还实现了对荷兰军队的分隔包围,最后,经过9个月的苦战,收复了沦陷38年的台湾。

三代经营兴宝岛

据郑成功文化中心工作人员潘文静介绍,荷兰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政治上强迫所有当地居民订立“归服条例”,绝对服从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军事上实行铁血政策,对于任何反抗行动均采取残酷镇压;经济上以纳贡的方式进行掠夺,并征收十分繁重的课税;文化宗教上进行奴化教育。

“郑成功收复台湾,把台湾人民从苦海中解救出来,同时还一改殖民时期的种种弊端,将大陆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和制度带到了台湾,并经过郑成功、郑经、郑克塽三代人20多年的开发建设,使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到一个繁荣昌盛的历史阶段。”潘文静说。

设府县,定官制。收复台湾后,郑成功采用明朝的做法,确立起一套成熟的行政制度,设置府县,以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下设二县,其中天兴县管辖北路,万年县管辖南路;订立官制,设吏、礼、户、兵、刑、工六官,并置六科都事和承宣、宾客诸司。郑经进一步完善府县和职官制度,创设乡里保甲制度。

劝课农桑,繁荣经济。郑成功采取“寓兵于农”的方法,大力垦殖土地,下令全台军士除留勇卫、侍卫两营以外,其余的都要参加土地开垦,同时兴修水利,保护山林;鼓励东南沿海人民移居台湾,吸引了10多万大陆农民入台,带去了铁犁、铁锄等铁制农具,使台湾摆脱了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全盛时海船达到60多艘,往来于吕宋、马六甲等地。到郑经时期,台湾数十万军民的粮食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可以远销大陆的漳州、泉州等地区。

推行儒学,发展教育。史料记载,当时跟随郑成功入台的士大夫有800多名,其中有不少大儒和名士。郑经继位后,大力倡导儒学教育,建孔庙,造明伦堂,设太学,规定“凡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使中国千余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得以在台湾传承,并与大陆保持文化上的一致性,为康熙年间实现两岸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文化名片

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1662年6月23日),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著名的民族英雄。父亲郑芝龙,母亲田川氏(日本华人)。郑成功出生于日本,7岁回国,在晋江安平镇(今安海镇)学习四书五经、《孙子兵法》等经典。

1638年,郑成功考中南安县秀才。1645年,在父亲的引荐下,跟随南明皇帝反抗清军,被赐姓朱,号称“国姓爷”。1649年,以金门为据点,率军攻克漳浦、云霄等地,并出兵粤东一带,被封为延平郡王。1650年,攻取厦门,形成以金门和厦门为中心的闽南根据地。1655年,拿下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改厦门为思明州,建造演武亭。1659年,出征江浙地区,占领东南沿海大片明朝故土,但最后以南京之战的失败而告终,退守厦门。1661年,横渡台湾海峡,顺利登陆台湾,打响驱逐荷兰殖民者的枪声。1662年,成功收复台湾,同年病逝。

记者手记

深深爱国心浓浓两岸情

正是有了坚定的爱国之心,郑成功才能下定决心收复台湾。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郑成功收复台湾也不断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含义。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侵略之苦,触发了全国人民持续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而郑成功“驱荷复台”是东方最早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爱国之举,因此也具有了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世界性意义。

如今,郑成功的历史事迹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既是两岸人民的民间信仰,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其中的爱国之意更是化为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台湾民间对郑成功的信仰,从最初的纪念性崇拜,向后来的祈求性神化发展,充满了爱我中华民族的色彩。300多年来,郑成功信仰从未在台湾断过,即便是最严酷的日据时代,台湾民众依然偷偷设庙,祭拜郑成功,丘逢甲等人还借此来激励台湾人民的爱国意志,期望早日驱逐日本侵略者。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福建语言、信仰在台湾广泛传播,形成与闽南文化密不可分的台湾乡土文化,促进闽台两地不可分割的“五缘”关系。两岸关系缓和之后,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步恢复,而郑成功信仰也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石井人一年三祭

郑成功文化中心外景

“与民族英雄郑成功同宗同族,这是我一生的骄傲。”郑成功纪念馆前馆长郑聪明告诉记者,为了铭记和传承郑成功及其文化精神,作为郑成功的家乡群众,南安石井人每年都要举行三次祭奠郑成功活动。

“第一次祭奠是在清明节前后,群众自发组织,统一前往郑成功陵园,进行扫墓、跪拜。”郑聪明说,郑成功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水头镇的覆船山,是郑家的祖坟,安葬着郑芝龙、郑成功和郑经。1699年,经康熙皇帝批准,以便于后人祭祀,郑克塽从台湾将郑成功迁葬于此。

除了清明节之外,石井人还在郑成功诞辰日农历七月十四和忌日农历五月初八,分别祭奠郑成功。

“诞辰日祭奠一般是在延平王祠举行,其间还会有台胞或海外华人华侨前来祭拜,而且这几年外地人越来越多。”郑聪明介绍说,延平王祠原本是郑氏宗祠,仅供族人后裔祭祀之用,外人不好加入,后来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就改成了延平王祠,现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延平王祠的不远处,就是开台圣王庙,供奉着郑成功神像,忌日祭奠活动就在此举行。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被台湾人民尊为“开台王”,其崇高程度仅次于妈祖。“妈祖信仰就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过去的。如今,在台湾地区,凡是以妈祖为主神的庙里,总有一处供着郑成功。”郑聪明表示,牢记郑成功的爱国事迹,弘扬这份文化精神是华夏儿女共同的事业。

两岸郑成功文化交流日趋热络

“我是郑成功的后人,身上流着泉州人的血液。从2004年开始,我时常都来大陆祭扫谒祖。”在2014年的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上,台南人郑照南如是说。

2010年,首届郑成功文化节就被国台办列为全国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吸引了1000多名台湾各界人士前来参加,其中包括台北县(今新北市)郑氏宗亲会、台湾延平郡王庙宇代表团等,促进了两岸人民对郑成功文化的共识与传承。第三届郑成功文化节举行了两岸阵头大踩街、郑成功祖庙进香等各种活动,并启动大型高甲戏《郑成功》编排工作,成立国际郑成功文化交流协会。

“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在开展郑成功文化交流活动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郑聪明说。

多年来,南安市政府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周年纪念、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园拜谒、郑成功学术研讨等活动,以及组织成功故里参访团赴台等多种举措,为两岸郑成功文化交流牵线搭台,形成了多层次、常态性的对台郑成功主题文化交流局面,深化了两地民众的情感和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对台经贸、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2012年,南安市斥资6500多万元建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中心落成开馆。该馆以郑成功收复台湾为陈列大纲,分为殖民东渐、海上争锋、东南抗清、荷据台湾、驱荷复台、建设宝岛等6个单元,展示郑成功驱荷复台、建设台湾的伟大壮举。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