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破解“谁来种田”命题
东里村大量荒废的山陇田
人去田荒 留守老人耕不动的土地
陶潜《归田园居》云:“……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千百年来,不断撩动着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青壮年外流,如今的乡村,虽仍可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但却已无人开荒南野际,相反,耕地逐渐荒芜……
日前,记者来到闽中屋脊戴云山下的德化县赤水镇东里村,一个常住人口仅有百余人的村庄,折射泉州部分偏远山区土地无人耕种的现状。
78岁老人的四亩田 无人帮忙多数抛荒
已是冬日,过了农忙的季节。几名妇人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摘菜、施肥。午后,78岁的陈为汀在邻居的召唤下,一同来到老支书陈为业家中喝茶,聊起的仍是近期村子里的大话题:撂荒抛荒的山垅田,将以土地流转的形式租给种粮大户。
“当然好!非常支持!”陈为汀一家有七八口人,按照人均6分地算,他家有三四亩田地。十年前,陈为汀未曾想象过这些田地会有撂荒的一天,“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以前恨不能一人多分一点田来种”,陈为汀和妻子靠着种田养大了孩子,孩子又培养了孙子……后来,儿子们为了给孙辈更好的生活,纷纷离开村子去了县城或城市工作、生活,留下年纪渐长的陈为汀和老伴,守着老家,守着这几亩田。
陈为汀家的田,有些在附近,有些在稍远的山坳里。“现在只能在附近的田种点粮食,远一点的,走不动啰!”早在十多年前,陈为汀就放弃耕种山坳里田地,“种了粮食常被野猪拱了,而且付出劳力多,收成又比平地里耕种的少。”其实最主要的是,没有人能够帮忙。每年春耕秋收,陈为汀都只能和老伴两人下田劳作。
陈为汀和老伴还养了些鸡鸭,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种时蔬、地瓜,“多少种一点儿,不图赚钱,就是自给自足,再给年轻人带回城里补补身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