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泉州部分偏远山区土地无人耕种 如何破解“谁来种田”

2015-01-19 09:05:18  来源:东南早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1200人的村庄 仅120位老人留守

陈为汀的情况,并非个例。东里村的老支书陈为业介绍,东里村有1200多名户籍人口,然而留在村里仅120多名老人,“他们是村里的主要劳动力,但年事都偏高,几乎在60周岁以上”。在东里村,农民依旧依靠最传统的技术种植水稻。

今年67岁的陈能选,将离家较远的部分田地租给人家当鱼塘,专心打理好家门口的五亩田地,他说,这五亩田里,有三亩是亲戚的,“他们有的老了种不了,有的在县城不回来种,为了不让农田荒废,就把地给我种了”。

陈能选的两个孩子都在县城,每年春耕秋收时回家帮忙,“能回来帮忙已经很好了,现在的年轻人,即使在外赚不到钱,也不会想回家种田”。

“‘70后’不想回家种田,‘80后’不会种田,更不别提‘90后’了……”经过十余年城市化的影响,东里村的老人似乎逐渐接受了农田荒芜的事实,但过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他们,想到逐渐废弃的农田,仍有不舍,所以他们还在劳作,“只要还干得动,就继续种点田……”

上千亩耕地 在种仅200亩

东里村在海拔1856米的戴云山脚下,车子穿梭在山间,可见一大片一大片平坦的田地俯卧于溪边、山脚;跨过平坦的田地,越往山里去,是一层层的梯田,田的面积或大或小,然而,田里不见残留的水稻头,只有疯长的野草……

东里村的村主任陈能强介绍,山坳里的层层梯田,就是被撂荒的山垅田,“仅和戴云村相邻的这片山垅田,就有200亩”。

老支书陈为业告诉记者,除去山垅田,村里还有近800多亩耕地,但现在仍在耕种的不足200亩,“好一点的田种水稻,差一点的就种地瓜,边远的田都荒废了,仅房前屋后仍在耕种”。

撂荒耕地的新生 打造观光农业

这几天,东里村的村两委们忙着挨家挨户征求山垅田转租的事情。原来,前不久,泉州市农业局曾组织沿海种粮大户到德化考察山垅田现状,一名种粮大户相中了赤水东里村的部分撂荒耕地,希望承包下来,打造新型观光农业。

“荒了十几年,现在能荒田再利用,这是好事儿啊!”村头村尾,人们聊起这事儿都十分赞同,“一方面荒地不浪费了,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为此,东里村还特别提出,若要承包山垅田发展观光农业,承包方应优先考虑、聘用本村的村民。

据老支书陈为业、新主任陈能强介绍,征求意见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98%的村民都举手通过。

68岁的村民陈鸿良向记者表露了心声:谁知道我们这一辈人离开后,还有没有人愿意继续耕地呢?如果没有,这些田地不是浪费了吗?如能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令荒废的田地再生,也是回报土地的一种方式。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