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三农 > 正文

土地转起来荒田变宝地 泉州土地流转调查(上篇)

2015-01-27 10:11:03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晋江内坑将荒废的盐碱地转为胡萝卜种植基地。(林劲峰 摄)

核心提示

德化县桂阳乡的林赐朋老人,一个儿子在晋江上班,一个儿子去了江西。直到前年,已经年届七旬的他仍一人扛着锄头到田间地头干活。去年,他说自己老了,干不动了,只能坐看田地变草地。而林赐朋老人并不是个例。

近年来,随着一批批年轻人涌入城市,泉州部分乡村里的耕地也在一亩一亩地变荒。可喜的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落实,不少地区荒地又变回良田。据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中国土地流转面积已经达到3.8亿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8.8%。在泉州,截至2014年11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66.4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35%。近日,记者深入走访了泉州多个县(市、区),了解各地如何通过土地流转,带动当地农业蓬勃发展。

□记者陈灵 王丽虹 石伟琴

现象篇

杂草丛生成片种植

耕地出现“两重天”

老人种不动 田地长杂草

冬日午后的德化在阳光照射下,显得尤为温暖。在一块基本荒芜的坡地上,74岁的老人林赐朋坐在杂草堆上晒太阳。他身后的邻居老林夫妇正挥着锄头除草,准备在自家的坡地里种些油茶树。这里是桂阳乡溪洋村。

老林夫妇都已50多岁了,孩子在泉州工作。这片坡地只不过是家里众多田地的一小部分,总共约5亩。老林说,他已记不清其他田地有多少亩,也许早就长出树变成树林了。“以前这片地会种水稻和地瓜,不过一天都赚不到50元。去年开始改种油茶树,还能炸点茶油家用。”他笑着说,孩子们连锄头都不会拿,何况是种地,因此很多地都荒废了。

远处的林赐朋老人听到这话附和着说,不止他们村这样,全县其他乡村都差不多。因为种地赚不到钱,年轻人早就选择外出打工。“家附近的地可能还会种些粮食,远处的地大多都荒了,长杂草。”林赐朋的孩子们也都在外工作,他从16岁开始种地,渐渐地,家里的田只剩下他一个人在种。去年因为身体原因,他才告别种地的日子,每天悠闲地晒晒太阳。“没办法,种不动咯,也没有人来经营。”

据记者了解得知,不止是德化,泉州各县(市、区)的乡村田地,有一部分如同溪洋村一般,早已荒废,杂草丛生。

德化县桂阳乡村民正在平整家门口的一块田地,准备种植油茶树。(戴涵琦 摄)

“迁徙”城市做生意 借给邻居免成荒

“外出工作再回村里种地,别人会说,是不是混得不好。”今年20岁出头的小彭说。

小彭家在洛江区虹山乡,家有一亩多的耕地,不多。他记得大约1996年以前,他念幼儿园时,父母在地里种水稻等粮食。读小学后,交通改善,年轻人都陆续外出做生意或打工,他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不让地荒着,他家的地无偿给了叔叔家种。“这种现象挺普遍的。要么老人家种地,老人家种不动就借给亲戚或邻居种。”

家住台商投资区东园镇东园村的小黄2008年高中毕业后,他的父母开始做生意,家里三四亩地也陆续荒了。“那时起,一到种某种作物的季节,比如花生,有种花生的邻居就会上门问要不要把地借他种。等收成后,又会有其他邻居来问,但不固定。如果没人问,地就荒了。”

经营权三成流转 荒地变田园

站在南安向阳乡的制高点,几年前,曾经杂草丛生的耕地和山坡地,现在种着各类粮食、蔬果,土地重焕生机。向阳乡党委书记蔡映辉说,全乡6000亩地,现已流转了2000多亩。

不只有向阳乡,全市许多地方的土地都实现了成功流转。记者从泉州市农业局获悉,截至2014年11月,泉州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66.4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0.35%。

洛江马甲这处花卉基地是由荒废的田地和山坡地改造而成。 (林劲峰 摄)

样本篇

租地规模种植 发展特色农业

突出特色 种植经济作物 土地变荒为宝

近日,记者驱车60多公里来到崇山峻岭中的向阳乡,在乡党委书记蔡映辉的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位于坑头村的树葡萄园。穿过铁门走上一个大斜坡,只见150亩的土地上放置着一盆盆树葡萄。凑近一盆高两米的树葡萄,记者看到树身上长着一颗颗黑紫色的“葡萄”。

蔡映辉介绍,这个树葡萄园是台湾的刘先生投资建立的。2013年下半年,他到向阳乡考察,看中了这150亩荒地和另一处70亩荒地,虽然这些荒地的土质很贫瘠,不适合种植,但用于栽培盆栽树葡萄则没有问题,刘先生当即决定与村里签订长达30年的荒地承租合同。2014年2月,上千株10年以上的盆栽树葡萄运到了向阳乡,随后陆陆续续又运来6万多株小苗,平时由村民负责浇水、施肥。树葡萄全身都是宝,果实酿的酒每斤可以卖到1000多元。

在树葡萄园门前的道路边,有一处倾斜的荒地,荒地上种植着一株株半人高的植物。蔡映辉采下一些树叶,用手揉了揉递到记者鼻尖,一阵淡淡的芳香袭来,令人心旷神怡。“这些植物叫芳樟,只有30多亩,厦门一家公司租赁并种植,芳樟的树叶可以用来提纯香水。”

与外地人来向阳承租土地不同,向阳乡坑头村的农民吴德兴则把目光投向了邻居荒废的土地。去年,他发现一些农户的地都荒了,无人种植,便挨家挨户与他们商谈,成功流转了100余亩的荒地用于佛手果种植,目前他的佛手果园已扩大到150余亩。吴德兴介绍,除了卖观赏盆栽,佛手果进一步深加工后,可制作茶、蜜饯等进行销售。他说,今后他打算发动其他村民利用向阳乡荒芜的山地、田地种植佛手果。

在永春县石鼓镇社山村一块田地上遍布了大大小小总共74座大棚。这些大棚种植的品种多样,有圣女果、青椒、迷你黄瓜、西洋南瓜、盆景灵芝、香菇、平菇、秀珍菇以及多种叶类蔬菜。在负责人曾仲明的引导下,记者进入其中一座大棚。里面专门种植圣女果,可却分布了绿色、橙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的品种。

据介绍,这片农产品养殖基地总共将近120亩,有荒地、水田、深水田及坡地等。他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因地制宜,例如将深水田改造成鱼池。2013年对这片荒废土地进行承租的同时,曾仲明等人也同时成立合作社,当地村民如果成为社员,便可“认领”大棚种植管理。“有日常管理的工资以及收益提成,工资最高每月3000元,收益则由管理成效好坏决定。”他介绍,如果社员有甘蔗等农产品难以卖出,也可以依托基地售卖。

形成规模 流转千亩荒地 机械化种水稻

58岁的陈立成是晋江西滨镇跃进村人,种田35载,曾先后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福建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几天前,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陈立成领着记者来到磁灶镇三吴村的晋江东升综合农场。放眼望去,农田上一片绿油油的农作物。位于三吴村的500余亩农田上种植着连片的蚕豆,比邻的杨美村有700余亩农田种植了马铃薯。“1200多亩农田全年无休,先种两季水稻,再种植马铃薯,全部机械化种植,农忙时请十几名短工就能搞定。”当时他与当地农户签了6年的租赁荒地合同,如今已经过去了4年。

原本陈立成在西滨镇租赁土地种植水稻田。由于土地被征用,2010年西滨镇已没地可种。那时他四处寻找连片的田地,镇里帮忙联系到磁灶镇。听说有地,他骑上摩托车就到磁灶镇三吴村和杨美村考察。当时1200多亩的连片荒地上杂草长得一米多高,还有许多垃圾夹杂其中,整片地已经荒了十几年。

虽然这块地看起来不怎样,但考察了两次后,陈立成还是决定“拿下”。整治荒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他花了一年时间,先用火烧杂草,然后将土地铲平,挖水沟……花了70多万元,终于将千亩荒地整治好。2011年,他开始在整治好的农田上种植水稻、马铃薯,千亩农田一年下来能收成110多万公斤稻谷。

陈立成从不担心销路的问题,稻谷由晋江粮站收购,储备种则卖到晋江、南安、安溪等地。马铃薯除部分在本地销售外,其他则销往福州、江西等地。去年11月第一次在500余亩农田上试种蚕豆,这些蚕豆今年4月就能收成,将销往上海。

发展旅游 摘菜钓鱼烤地瓜 游客体验生态游

19日下午,站在向阳乡慢山庄里的一条清澈小溪旁,记者深吸一口干净的空气,直觉“透心凉”。不过,大棚里的一颗颗无公害蔬菜则不会受冷风的骚扰,它们静静地嵌在土里,等待农民采摘后再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除了宅送到家,这些蔬菜还有另外一个任务——让城里来的游客体验摘菜的乐趣。“2011年,慢山庄与向阳乡的向阳村、坑头村签下30年租约,租下这300多亩地。”工作人员小郭介绍,之前这些地至少有四五年没人种了。

有生态菜园、山泉溪水、纯净空气等天然优势的慢山庄很快吸引了从石狮、晋江、厦门、福州来的游客。“山庄的配套设施也在逐渐完善,以后客人来,可以赏花,体验种菜、摘菜、炒菜、烤地瓜、钓鱼等。”蔡映辉说,慢山庄这样的生态旅游项目发展起来后,不仅可以将闲散荒置的土地盘活起来,种植原生态农作物。游客一旦增多,附近的农民也可发展农家乐或民宿,实现留守农民的“就地化”就业,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

办合作社 发种子教技术 农产品进超市

当记者一行走进向阳乡的山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时,37岁的理事长林连生正忙碌着。他的右臂袖管空荡荡的,单靠一只左手,他把合作社打理得井井有条。

2011年10月,在林连生组织下,山夫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社员12名,全部是残疾人。之后短短几个月,合作社完成了土地流转、基地建设和市场推广等浩大而又繁琐的工作,高山种植农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如今,合作社已发展了100多名社员,分布在向阳乡的7个村,其中有60多名残疾人,盘活了不少闲置的土地。

“以前农民自己种,收成后没有渠道卖不出去,留着喂鸡喂鸭,或者把地荒着。”林连生说,成为社员后,合作社统一分配种子、肥料等物资,避免扎堆种植,而且统一管理,提供技术培训和全程指导,最后统一收购。合作社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不仅与南安最大的佳龙超市对接,还创办“昭惠粗粮”品牌发展淀粉、秋葵干等初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和蔬菜卖不出去了。”

实施托管 3万多亩地有“保姆” 农药量直降90%

当新一年的种茶季节来临时,茶农们又要开始忙碌起来。为了防治病虫害,茶农需要雇人、买药,一颗悬着的心直到采茶季节过后才能放下。

而在永春和安溪的一些茶园,茶农们把茶种下后,便可高枕无忧,直到收成的季节。这是因为他们的茶园有“保姆”照看——茶农把茶园托管给植保公司进行专业的植保护理,等到采茶季节,再由各家各户领回去采摘茶叶。

“由植保专业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虫情并建立防治档案,然后实行统防统治,对茶叶病虫害进行精准防治,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现已有4000户茶农把3万多亩茶园托管给公司。”永春达埔德盛植保负责人颜禧童告诉记者,茶农只需支付药剂费用和人工费用。公司采用新的喷洒技术后,农药使用量只占到传统用量的10%,一年里为永春和安溪省下约7000吨农药。此外,由于用药科学,且机械化喷药的均匀喷洒提高了病虫防治的效果,不仅降低50%的人工成本,茶叶质量也能达到国家无公害标准,每斤茶叶可提高销售价5—10元。“公司还会搭建网络平台,帮茶农推介收成的茶叶,拓宽销售渠道。”

按稻交租 根据国家收购标准 农民收租不吃亏

临近春节,洛江区马甲镇一处花卉生产基地里,负责人蒋思红忙得不可开交。一个个大棚里,他和员工正忙着将蝴蝶兰和红掌分盆别类,准备销往泉州、厦门、福州、漳州等地的批发市场。

这片花卉基地,原本只不过是闲置地。在当地政府对这片地进行招商时,蒋思红便与他人合股,租下这片荒地。“总共租了2大片,一片是48亩,一片是130亩,分属于吉川村和永安村。”这178亩地包含了荒废的学校、山坡地以及荒废的田地。

1998年,蒋思红等人向马甲镇政府承租48亩,其中部分田地属于村民所有。他们的承租条件,便是按照国家收购稻谷的价格,每年每亩按收成的1000斤稻谷折价。这一签便签了20年。2013年,按照事业发展的规划,蒋思红等人再次租下130亩的地。“这些地已经荒废了至少20年,村民便委托村委会,由村委会统一进行租赁。”

“租赁方和农民签协议时,闲置的荒地年租一般按照一亩几百元的价格,一签就签10年以上,基本不变动。”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按稻谷折价,就能保证农民土地收益金随市场而保值。

耕地关系粮食安全。现阶段耕地方面还存在什么瓶颈需要突破,如何促进耕地有效使用,请看本报后续报道。

名词解释

土地流转:它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耕地: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采用一级、二级两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其中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用地等。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王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