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祥华东坑村—— 新村部引发的蝴蝶效应
东坑村新建成投用的村部,一二层被用作茶业专业合作社场地,已打造成为符合QS标准的生产场所,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安溪全县472个村(社区)中,有71个村(社区)因为配套建设不完善、危房无法办公等多种原因,造成无址办公。
从2013年开始,由安溪县委组织部牵头,安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通过专项补助资金和镇级配套资金结合的方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实现无址办公村的新址村部全覆盖。
安溪祥华乡东坑村,就是这71个村(社区)之一。记者日前走进这里发现,新村部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基层组织形象,方便了群众办事,还带来了一系列良性的蝴蝶效应。
□本报记者 孙灿芬 通讯员 张晓斌 文/图
从危房到楼房 村部“公事公办” 成了现实
离安溪县城78公里的祥华,被称作是内安溪乡镇。而东坑,离祥华乡还有三五公里兜兜转转的山路,坐落在一个群山环绕的小盆地中,找块面积稍大的平地都不容易。
前些年,偏远的东坑村各项事业薄弱,就连村部也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最先是一层石头房,后面不够用了,又用砖加盖了一层。因为建设年代久远,功能不完善。村两委以前在这里办公时,村民来办事,中途要上个洗手间,只能先回家一趟再来。小楼被认定是危房后,村两委的工作方式变成了在家分散办公。这样一来,群众办一些稍重要的事项,村支书签了村主任签,最后还得找文书盖章,免不了要多跑。
安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启动后,东坑村村址建设被列入项目。按照规定,列入项目的村子可获得县委组织部专项补助15万元、镇级配套补助3万元。
“这18万元启动资金,激发了村两委干事的劲头。”东坑村村主任张友挺介绍说,通过发动乡贤捐资等多种筹资方式,楼高三层、总面积840平方米的新村部建了起来。村两委统一办公有了场所,群众在村部“公事公办”也变成现实。
从“专职”到“兼职” 新成立的合作社有了家
村部的功能,是不是仅限于村两委办公场所?东坑村以实践证明,其内涵外延可以因地制宜不断丰富。
记者了解到,东坑新村部主体建设完成后,曾一度面临没有资金装修的问题。集思广益后,村里人想到了在村子内部盘活集体资产——发动成立东坑共赢茶业合作社,引导茶业产业化,逐步树立东坑村自有茶业品牌。同时邀请合作社将生产加工场所设在村部。作为置换,村部的装修资金由合作社成员集资负担。
原材料仓库、成品仓库、辅材料仓库、外包装车间、物料出口……记者在现场看到,从“专职”到“兼职”,作为茶业合作社所在地的村部一二层,已打造成为符合QS标准的生产场所。
“如果不是村部腾出空间,要成立合作社根本找不到适合的固定场所。”东坑村村委张玉坤告诉记者,盘活村部资产,却走出了一条带动村民增收的好路子,让全村都很欣喜。截至目前,茶业合作社已有70多户成员,覆盖了全村近三分之一人口,并且还在持续吸纳新成员。
从盖房到修路 山窝窝里的茶叶卖出了好价钱
去年1月,村部正式投用。原以为故事就此完结,没想到蝴蝶效应还在继续。
“不久就是马年春节。”张玉坤说,外出务工和做生意的乡贤们回村过年,看到村部建得很好,东坑村有得体的门面了;合作社建起来了,带动茶叶名村冉冉升起。就是有一点不好,从祥华到村子的3.5公里水泥山路,仅有4米宽,行车不易。
要致富,先修路。大家一合计,既然已经做了建新村部和茶业合作社这两件大事,没理由让东坑的发展止步于通村“最后一公里”。集资修路,成了那个春节最热的话题。
在全村齐心协力下,2014年8月,通村水泥路扩宽工程全面完工,建成后的道路宽6.5米,大大降低了行车难度,将原本畏惧山路艰难的茶商们吸引到了家门口。也因为如此,原本普遍在百元每公斤的东坑茶叶,在合作社引导和道路带来的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下,卖出了140元至160元/公斤的好价格,就连四乡八里争抢举办的“茶王赛”,也在当年移址东坑举办,让村民们哭逐颜开。
而眼下,利用建设新村部整理出来的平地,东坑还在积极筹建人口文化广场,同时计划在全村开展绿化,整治裸房和环境卫生,创建省级“美丽乡村”,让人不禁感慨:“蝴蝶的翅膀还在振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