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时政> 泉州要闻 > 正文

泉州对非遗传人实行三级生活补助 最多每年1万元

2015-02-20 09:13:51  来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陈小妮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古城花灯照亮非遗复兴之路

泉州对非遗传人实行三级生活补助

在祖国东南沿海,有一座恪守古老文明的光明之城,行走其间,总会不期而遇各式闽南红建筑和沧桑街巷,让人联想起提着灯笼满街跑的儿时生活,唤起那些早已依稀模糊的城市记忆和传统情怀。今天,京华时报记者将带你走进她的家乡泉州,共同领略这座古城深厚历史沉淀下的非遗文化保护现状。

□探访

上百纸片拼出无骨花灯

传说,流光溢彩的针刺无骨灯是仙女才能拿得到的。假若你在乡间迷路,求助仙女,她们便会提着此灯给你照亮乡野之间。美丽的传说为没有骨架支撑的无骨花灯赋予了更多灵气。

从中山南路指挥巷辗转至千亿山庄,61岁的蔡聪慧在照顾孙女之余,今年春节还要完成两盏花灯的制作。作为泉州首位无骨花灯非遗传承人蔡炳汉之女,父亲两年前去世后,她便接手了这项工艺传承,“这也算是父亲的一项事业,我不想让它荒废了。”

蔡炳汉在大学时曾是美术系学生,由于对制作花灯感兴趣,工作后,蔡炳汉经常在学校里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花灯给学生们玩。1978年,泉州举办第一次元宵灯展,街道慕名找到蔡炳汉,让他做两盏灯去参展。蔡炳汉做了一盏彩扎走马灯,又根据想象用纸粘了一盏灯,这也是他的第一盏无骨花灯。后来,蔡炳汉把独创的无骨花灯和彩扎花灯里的走马灯相结合,制作出了第一盏真正意义上的无骨花灯。

在父亲的影响下,蔡家5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或多或少自学到父亲的制灯手艺,但由于这项手艺工作量大,只能当成一种业余爱好,逢年过节用来娱乐消遣。

在蔡聪慧家的地下室,一盏1米多高的花灯挂在天花板上,这是她答应政府元宵节期间用于参展所作。“针刺无骨花灯由刺有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做一盏花灯需要花10天时间。”蔡聪慧说,做这样一盏灯最难的是花样设计,单画设计图就需要两天。由于没有骨架,需要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将上百片的针刺纸片用浆糊拼接起来。整个花灯全部由手工做成,“这种无骨花灯只能按照老路子来做,它也只能当展品、藏品,而不能是卖品”。

蔡聪慧不时会接到街道办的邀请,前去为年轻学生传授制灯技巧。“要最终心领神会,还是很难,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细心,角度很重要,超一毫米都可能前功尽弃。”

蔡聪慧家中客厅还挂着3盏父亲生前制作的花灯,8年过去了,经过透光留影而成的灯面图案依旧精巧。两侧的花篮灯是孙女结婚时,蔡炳汉特意制作的,寓意让仙女给蔡家指引幸福的方向。

□追溯

灯节始于唐朝盛于宋代

提起泉州花灯可追溯到每年的“灯节”,它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每逢上元都要放灯三夜(十三至十五)。唐代士族南下,将闹花灯习俗也带到泉州。此后,每年正月十五,家家张灯结彩,街道宛如灯河,男女老少争相观灯,歌舞升平,通宵达旦。

宋代,泉州的“灯节”发展到顶峰,“天下上元(元宵),灯烛之盛,无逾闽中(闽中即指泉州)。”特别是南宋,在泉州设南外宗正司,管理3000多名来泉州定居的皇室宗亲。他们仿照临安大放花灯,上元的活动热闹壮观。甚至连京城杭州点灯都委托泉州太守、南安知县雇工精制。

泉州花灯以其历史悠久、造型奇巧及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海内外。泉州花灯款型以山水风景、历史人物、飞禽走兽、亭台楼阁为主,类别主要有走马灯、莲花灯、宝莲灯等,最具泉州特色的是“无骨灯”和“料丝灯”。“无骨灯”为泉州独创,直接用硬纸连接而成,与一般灯用竹子做骨架的做法不同;“料丝灯”则八面通透,采取镂空的做法,点起灯后整灯通透。每年泉州元宵灯展上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都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