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属用水紧缺城市 代表委员:建“海绵城市” (网图,请作者与早报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泉州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侯,虽属丰沛雨区,但过于集中的降水,常出现干旱和雨涝交替的现象,中心市区及晋江、石狮等地的部分路段在暴雨天气会出现积水现象。 对此,市人大代表蔡进强提出“尽快启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建议。建议称,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不再“城中看海”,“海绵城市”将为城市水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为城市治水指明新方向。 早报记者 李心雨 林福龙 赵鹏云 实习生 林淑娟 代表建议 突破传统治水思路 不再“城中看海” “启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管理理念,改变治水思路,既解决当前排涝建设问题,也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蔡进强说。 他建议,首先组建“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领导协调机构,负责组织“海绵城市”建设实施,发挥主导作用。“海绵城市”是一个全新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不是单个部门(单位)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利等职能部门,合力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研究,避免各自为政。 其次,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海绵城市”是一种新生事物,应选择基础工作比较好、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治洪意愿较为强烈的县(市)、小区、园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城市“蓝”、“绿”空间明显增加,人居环境改善,让人们看到“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提高广大市民参与建设“海绵城市”的积极性。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还处于启动阶段,可以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泉授课,提高有关部门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还可以积极引进国外这方面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民进泉州市委员会建议 营造城市“海绵体” 让“包袱”变财富 如何防止暴雨时内涝,又能把雨水储存起来发挥良好的效益?民进泉州市委员会提出建议,应改变观念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财富,今后城市建设应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设施来组织排水,坚持“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的规划设计理念。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部门声音 市区公园开展试点 计划今后全面推广 “从前段时间的刺桐公园‘拆墙透绿’工程,到目前的园内整修生态化升级,都体现一种全新的公园改造理念,即运用高科技的生态手段,打造泉州人的‘海绵城市’。”针对近期市区几座公园的改造项目,市公园管理中心主任王奕鹏说。 “传统的水泥路面、沥青路面,雨水没办法存蓄,但使用一些生态透水材料后,这种情况将彻底改变。”他说,刺桐公园已经使用了一些透水混凝土,遇到雨天,雨水通过路面缝隙,渗透到底下的地层,能够存蓄一段时间,“夏天气温升高,人站在上面,能明显地感觉到湿度、温度与其他路面的差别,这就是海绵效果”。 “这种全新的改造模式,今后将在公园整修中尽量推广。”王奕鹏透露,尽管使用生态材料造价较高,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还是值得的。 他认为,今后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改造,可设置一些下凹式绿化带来接收雨水,地下铺上沙石,雨水经过“收、蓄、渗、排”的过程,通过植物吸收净化,渗入土壤补给地下水;没有下渗的雨水排入蓄水槽,干旱时可用于植物或景观补水,实现雨水“慢排缓释”,70%的雨水可以收集利用。对传统绿化带进行改造,既美观又实用,可发挥多重效益。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种全新的理念,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实施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该系统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来源:东南早报) |
- 2014-09-20泉州圣湖小区等学区房入住人口多 用水成难题
- 2014-09-17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用水难 学生提桶接洒水车的水
- 2014-08-31泉州湖心苑自来水变“浓茶水” 12户市民用水难
- 2014-05-27上百人接到“用水异常”电话 泉州水司疑是诈骗
- 2014-05-25北京用水量攀升接近百年极值 官方呼吁节约用水
- 2014-05-09云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118万余人饮水困难(图)
- 2014-04-18北京水价听证会:68%代表同意一档水价调至5元/吨
- 2014-04-12兰州自来水苯超标:政府紧急调配水源保障市民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