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多年前,汪大渊航行路线示意图(图据2014年出版的《地图》杂志)大西洋的首位泉州来客
“汪大渊,这个航海者,我拍片之初,自己都知之甚少。”在采访中,杨恩璞特别提到这个从泉州出发的元朝商人,这个泉州海丝的见证者。在纪录片中,汪大渊,这个众人陌生的名字,成了主要人物之一:和法显、郑和并重。
事实上,汪大渊比郑和下西洋早了75年,到过更多国家,比西方的地理大发现更是早一两百年。
然而,今人知道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纪念郑和,却对真正的先驱汪大渊无所知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2月12日,在泉州举办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做的主旨演讲,就提到“元代杰出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海,遍访菲律宾诸岛、文莱、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诸地”。
两次从泉州走向非洲
在学界,汪大渊有着重要地位,但似乎又被历史遗忘。
《辞海》1979年版中记述:就清中叶以前有姓名可知的中国航海家而论,其游踪之广远,汪氏当居前列。他的著作《岛夷志略》被收入影响中国的100本书中。
“研究元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史,绝对绕不过汪大渊。”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庄景辉说,他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到达大西洋的中国人。
汪大渊是元朝的一名商人,字焕章,祖籍江西南昌。他自幼怀有大志,游历名山大川,考察风土,记载物产。十几岁时,他就来到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看见不同肤色的人们摩肩接踵,看到中西货物堆积如山,看到各国船只停满港湾。泉州的景象,最终促使了汪大渊的远洋航行。
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20岁的汪大渊从泉州出发,自费搭乘商船,途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爪哇、苏门答腊、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回到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
在途中,他还发现了澳洲,经澳洲到加里曼丹、菲律宾,返回泉州,历时长达5年。
回泉州两年后,即公元1337年,汪大渊再次从泉州出航,经南洋群岛、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地中海、非洲的莫桑比克海峡及澳大利亚各地,两年后再次返泉州。
第二次远航回国后,汪大渊著述了《岛夷志》,记录两次航海看到的各国社会经济、奇风异俗。当时泉州路正在修郡志,泉州地方长官与主修郡志的人看到后,十分赞赏,即将《岛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志》。后来汪大渊回到故乡,把《岛夷志》节录成《岛夷志略》,在南昌印行。这本书才得以流传。
《岛夷志略》分为100条,其中99条为其亲历,涉及国家和地区多达220余个。书中记载了台湾、澎湖,当时属泉州晋江县,盐课、税收归晋江县。
在《海上丝绸之路》纪录片中,杨恩璞特别指出,汪大渊记载的很多国外地名,用的就是当时的泉州方言。
书中还多处记载了华侨在海外的情况,如住在古里地闷(今帝汶岛)的泉州商人;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甚至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酋长,是中国临漳人,姓陈等。关于澳大利亚,他写了两节,当时把澳大利亚叫做罗娑斯,把达尔文港一带叫作麻那里,泉州商人和水手认为那里是地球最末的岛,称之为“绝岛”。这可能是对澳大利亚最早的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