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东南网泉州频道> 泉州民生> 城事要闻 > 正文

无声见证时代变迁 德化有片完整的“公社建筑”

2015-05-10 08:14:40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谢玉妹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无声见证时代变迁 德化有片“公社建筑”

白墙黑瓦的公社建筑群

南埕镇位于德化县城东面,距离县城约20分钟车程。这里山清水秀,风光秀丽,因“美丽乡村”为人所称道。然而在这旖旎风光中还珍藏着一片鲜为人知的公社时代建筑群。近日,记者探访了这处承载了近半个世纪历史记忆的遗存。

公社建筑保存完整

车行至南埕,顺山势而下,在芹溪和桃仙溪的交汇处,有一座南埕桥。无需过桥,山脚的狭长地带,簇新的楼房沿街而起。在这些楼房的后面,芹溪的溪头方向,有一条老旧的水泥路。路的两边一排排老式的建筑扑入眼帘。

统一的格调,白墙,黑瓦,绿色的门和窗,墙基和柱子用花岗岩筑成。这便是公社时代的产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群。只有一层楼的,墙体用土或石头砌起,窗开得很高,过去是粮仓、货仓、肥料仓库等。两层楼的,上面住人,下面则是店铺。上层的房间,一间一个大窗采光,没有阳台过道,中间拉一条巷道,门户相对,各家进各自的门。下层的店面,如今大门紧锁,绿漆剥落,只门边上一块写着“农村信用社”字样的牌子向人展示着它旧时的“身份”。

该建筑群有房屋近二十座之多,错落地分布在老水泥路的上下两旁,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远远望去煞是好看。中间空地上的几棵水杉已高达数丈;水泥地之外的空地,早也辟出菜畦瓜地,各式蔬菜长势喜人。没有其他的新式建筑夹杂,保存旧时格局,老公社的过往令人回味。

梁福榜老人已在公社生活了半个世纪

票据时代的繁华地

今年79岁的梁福榜如今还在这片老房生活,这里承载了他过半人生的美好回忆。1965年,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梁福榜被村里推荐,只身一人到南埕购销站任职,这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刚来的时候只有前面两座房子,一座是购销站,一座是粮站。”老梁望着眼前的老屋,回忆良久。1971年南埕镇成立了供销合作社,公社建筑随之拔地而起,信用社、农业银行、供销社、粮站、仓库等紧挨一块,连成一片。因位于通往雷峰镇、水口镇等附近村镇的交通要道上,同时又是通联永泰、福州的必经之路,买卖集中于此,该公社自然而然成了彼时最热闹的地方。

在供销社工作不久后,老梁就当上了主任。老梁和妻子育有六女一男,他告诉记者,他参加工作第一年每月工资24元,随后逐年增长到30.5元,在供销社上班的收入加上妻子在家务农所得勉强维持了一家九口的生计。在那个票据时代里,生产资料、农副产品、生活用品等必需品,都直观地体现在一张纸上,“买糖要有糖票,买布要有布票,如果没票就什么也买不到。”

5名老人守护近半世纪

改革开放后,随着私营经济的崛起,公社一统天下的时代逐渐被削弱。信用社、农业银行接连迁往新街,供销社也搬至离原址不远处的新楼里,公社建筑日渐荒废。人去楼空加之疏于维护,许多老屋被涂上了“危房危险,请勿靠近”的警示语。

“现在有的变成危房了,很可惜。”老梁分外感慨,公社最鼎盛时有四五十人在此生活工作,如今包括老梁夫妇在内,只有4户人家5个人还留守着。年龄最大的已有83岁,稍年轻些的也逾花甲之年,这些老人陪伴了公社近50年之久。

离公社不远处的马路旁,林立起一座座小洋楼,平日里,老人们在小洋楼里过夜,白天还是聚集在老建筑里煮饭、种菜、聊天。在他们的口中,这种祥和的邻里关系从公社时代至今数十年不曾改变。

(来源:泉州晚报)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