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孩子们最纯真的礼物
八旬老人收集创作1645首童谣
傅孙义人老心不老,自称“老顽童”。
早报讯(记者 麦彬彬 王柏峰 文/图)从咿呀学语时,傅孙义就开始学童谣,青年时期他以收集流传数百年的童谣为起点,开始童谣的创作。时至今日,这位耄耋老人已经收集、创作了1645首童谣,他说这是献给儿童最纯真的礼物。
难忘孩提时围在一起唱童谣
“兄弟姐妹们,出来唱童谣咯。”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一个夏夜,傅孙义站在门口大声吆喝。
“来了,来了。”话音未落,只听拉开木门的咯吱声,小伙伴们一个个从各自的房间涌了出来,说着笑着,他们聚在庭院的空地上,开始一天中最快乐的童谣时间。或十几个人围在一起唱童谣,做游戏,或两两坐一起,唱童谣,打节拍……
“啊婴儿,捂捂困,一暝大一寸;啊婴儿,捂捂困,一暝大一寸……”夏天的风暖暖地吹,月光之下,傅孙义领着兄弟姐妹们开始传唱童谣。许多年后,回想起那段岁月,傅孙义仍觉得那是最美好的时光。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普遍缺乏娱乐方式,孩子们也没有玩具可以玩,口头传唱的童谣语言生动、富有趣味又朗朗上口,配以简单灵活的肢体动作,成了当时最盛行的玩法。走亲戚串门时,学习当地童谣更是迅速打入当地孩子圈的唯一途径。
傅孙义咿呀学语时,妈妈、奶奶就开始教他唱各种有趣的童谣,5岁那年,他已经会唱100多首童谣。“那时,我们不比吃不比穿,只比唱童谣,谁会唱的多,谁唱得好,谁就是孩子王。”
整理成册推广闽南语童谣
上世纪50年代,在闽南地区,童谣传唱达到高潮。虽然人人都在唱童谣,但也仅限于口耳相传,尚无人对其进行收录整理。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每天都被传唱的童谣,有朝一日,或许会被淡忘。
1958年,28岁的傅孙义被调到晋江磁灶主管教育工作。紧接着,三年大饥荒来了,食不果腹之际,没有人顾得上传唱童谣。意识到童谣或许会被淡忘,傅孙义开始收录整理自己会唱的童谣,印成小册子,并在磁灶的各个学堂发放,他叮嘱一线教育人员,要教小朋友唱童谣。他说,这是闽南语文化的精粹,是民间文学的根,不能丢。
这一开始,就没有结束。收集完200多首广为人知的童谣后,傅孙义又走上了童谣创作的道路。
10平方米的小书房里堆满了各类书籍,只要一有空,傅孙义就钻到书房里编写童谣,趣味歌、儿童游戏歌、儿童生活歌、社会关系歌、器物歌、植物歌、动物歌、赞美家乡泉州歌等等。傅孙义编写的童谣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眼中,童谣就是口语版的百科全书。
如今的傅孙义仍活跃在童谣创作和推广的第一线。闲暇时间,他会到泉州机关幼儿园、华岩小学以及立成小学,与小朋友们面对面,教他们唱童谣,做游戏。
唱童谣我永远像个孩童
“我就是个老顽童。”傅孙义喜欢这样描述自己,说完又赶紧用双手捂住嘴巴,咯吱咯吱地笑开了,像极了可爱的小朋友。
傅孙义的书房里有一张小桌子,桌上总是摆放着五颜六色的小零食,这位老顽童平日里就爱泡点咖啡,吃点小饼干、小甜点。傍晚时,家里总会聚集一批毛孩子,他们围坐在小桌旁,一起分享傅孙义的这些小零食,听傅孙义唱童谣,讲那过去的故事。此时的傅孙义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兄弟姐妹们围坐在一起唱童谣的夏夜,时过境迁,他还是领唱童谣的孩子王,似乎一切都没有变。
“我是80多岁的年龄,18岁的心。”80多岁的傅孙义爱蹦爱跳,喜欢跟小朋友玩耍,说话时习惯性伸出双手一起比划,激动时会跳起来尖叫,还会拿起球拍跟孙儿一起去打羽毛球,他把这一切归功于童谣。
“童谣让人保持童心,童心让人永远快乐。”每当别人问起傅孙义延年益寿之道,他总会这么回答。 |